踏踧的意思、踏踧的详细解释
踏踧的解释
亦作“蹋踧”。见“ 踏蹴 ”。
词语分解
- 踏的解释 踏 à 用脚踩:踏步。踏板。踏青(春天到郊外散步。亦称“踏春”)。踏雪。踏月。践踏。糟踏。脚踏实地。 亲自到现场去:踏看。踏勘。踏查。踏访。 踩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 踧的解释 踧 ù 古通“蹙”(a.困窘;b.皱)。 跃:“马能一踧致千里。” 〔踧踖〕恭敬小心的样子。 〔踧尔〕惊惧不安。 古通“蹴”,踢:“黄门从官驺蹋踧蕃。”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踏踧(tà cù)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踏”与“踧”二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行走时的状态或地面情况。以下从形、音、义及典源角度详细解析:
一、单字释义
-
踏(tà)
- 本义:以脚踩地,强调足部着地的动作。《说文解字·足部》:“踏,践也。”引申为实地行走或遵循路径。
- 古音:入声“透”母(中古音 thɑp),现代读音为tà。
来源:《说文解字注》卷三(段玉裁注本)*
-
踧(cù)
- 本义:恭敬不安貌,或通“蹙”(紧迫、局促)。《尔雅·释训》:“踧踖,敬也。”后引申为地面不平、行走艰难。
- 古音:入声“清”母(中古音 tsʰjuk),现代读音为cù。
来源:《尔雅注疏》卷三(中华书局影印本)*
二、复合词“踏踧”释义
踏踧形容行走于局促不平之地时的谨慎或艰难状态,具体有两层含义:
- 动作层面:脚步轻缓、小心踩踏,避免因地面不平而失足。
例:《诗经·小雅·正月》“谓地盖厚,不敢不蹐”郑玄笺:“蹐,小步也。言地虽厚,尚有踏踧之忧。”
来源:《毛诗正义》卷十二(阮元校刻本)
- 状态层面:地面凹凸不平,行走困难。
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踧”字条:“踏踧,谓地之蹙迫难行也。”
来源:《说文解字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三、典源与书证
-
《诗经》注疏系统
郑玄以“踏踧”释“蹐”,强调行路时的谨慎心理,体现儒家对仪态的规范。
来源:汉典网《诗经》词条(www.zdic.net/hant/诗经)
-
清代考据学引用
段玉裁从字形角度分析“踧”与“蹙”的通假关系,指出“踏踧”隐含空间压迫感。
来源:汉典网《说文解字》条目(www.zdic.net/hant/说文解字)
四、现代使用与语义流变
该词现代已罕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方言残留(如部分吴语区形容石板路不平)。其核心语义“局促难行”可关联成语“踧踖不安”(形容紧张恭敬貌),体现动作与心理的关联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页 398)
网络扩展解释
“踏踧”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解释
- 词义:指“踩踏”或“践踏”的动作,与“踏蹴”同义。
- 字形变体:亦写作“蹋踧”,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异体字现象。
2.读音与结构
- 拼音:根据权威词典标注为tà dí(注音:ㄊㄚˋ ㄉㄧˊ),但部分资料中可能误作“tà tà”。
- 构词:由“踏”(用脚接触)和“踧”(古同“蹙”,紧迫、局促)组合而成,整体强调脚部动作的力度或急促性。
3.使用场景
- 古代文献:多见于古籍或文言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
- 替代词汇:现代常用“践踏”“踩踏”等词表达类似含义。
4.相关词汇
5.注意事项
- 该词属于生僻字,日常交流或写作中建议使用更通用的现代词汇,以避免理解障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专业古籍语料库。
别人正在浏览...
奥窔半路比基尼剥极则复伯乐相马不吝指教残编裂简重衾慈雌东飘西荡耳屋放朝方闻风砾改寤缟服关捩子鼓合滚核桃过物寒天恨海河厅和杂秽奥降婚焦坼井遂己任可乘之机苦楚懒中散轑釜料人頱頢美劭目眚南北朝纳士招贤片长薄技青吹侵星日返坞深到圣子神主嘶唧四时主滔朗停着土处土码子瓦铫无名小卒无千无万误信五字句撷萃袭踞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