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失黏的意思、失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失黏的解释

亦作“ 失粘 ”。1.谓骈俪文字平仄不调。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四声分韵,始於 沉约 。至 唐 以来,乃以声律取士,则今之律赋是也。凡表、啟之类,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 俞樾 《茶香室续钞·经史释音有首释末释之别》引 清 王士祯 《居易录》:“ 徐凤 少监代嗣王谢赐玉带表,用《礼记》孚、尹二字,以尹为平声,乃用第二音,有司谓其失粘。”

(2).凡律诗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同,称作“粘”,违者称作“失粘”。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拗体》:“按律诗平顺稳帖者,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二句、三句当用仄声,四句、五句当用平声,六句、七句当用仄声,八句当用平声;用仄反是。若一失粘,皆为拗体。”

(3).泛指诗句平仄失调。亦称“ 失严 ”。 杜甫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诗 清 仇兆鳌 注:“ 刘逴 曰:‘律诗自有定体,不可失粘……’ 刘氏 作失粘,谓上下二句平仄不相粘合。 陶开虞 作失严,谓声谓平仄失其谨严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失黏”是汉语诗词格律学中的专业术语,特指近体诗(如律诗、绝句)创作时违反平仄相黏规则的现象。根据传统诗律,每联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需保持一致,若出现平仄不协调的情况,则称为“失黏”。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中“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便因第二字平仄相同而符合黏对规则,反之则为失黏。

该概念最早见于唐代科举试帖诗规范,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明确提出:“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然失黏则不可”,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声律规范的重视。清代学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亦载:“唐人律诗,有前后失黏者,若崔颢《黄鹤楼》诗,则拗体也”,说明失黏现象在古诗创作中既有规避原则,也存在特例。

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王力《汉语诗律学》将“失黏”定义为“平仄在上下联中不相黏合”,并通过大量唐诗统计分析其出现频率与文体演变的关系。据中华书局《唐诗三百首》标注,初唐至盛唐律诗的失黏比例约为7%,至中唐后逐渐减少,体现格律发展的规范化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失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应用于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格律领域,具体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基本定义

指文学创作中平仄声调搭配不协调的现象,常见于骈文和近体诗(律诗、绝句)。该词亦写作“失粘”,两者为异形词关系。

二、具体应用场景

  1. 骈体文失黏
    骈文讲究对仗工整、声律和谐。若平仄搭配违背四声规则,如该用平声处误用仄声,则构成失黏。例如宋代徐凤代写的谢表中因声调误用被指失黏。

  2. 律诗格律失黏

    • 核心规则:律诗中前一联对句的第二字,必须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此规则称为“粘”,违规则为“失黏”(如首联对句第二字为仄,颔联出句第二字也须用仄)。
    • 后果:失黏会导致诗作被归为“拗体”,即非标准律诗。
  3. 现代引申义
    在非严格语境中,也可泛指诗句整体平仄失调的现象,或称“失严”。

三、历史渊源

该概念源于南朝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理论,唐代科举以声律取士后成为重要评判标准,宋代进一步强化对表启类公文的声律要求。

注意:在查阅具体诗例时,需结合古代声调系统(如平水韵)分析,现代普通话读音可能与古音存在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安帖白日衣绣报子禀给不殰槎杈车旅费成员驰突传家寸量铢称蛋划单悃弹碁大叔兜的饿殍枕藉二不隆冬高岸遘谗关通狠悻环食货料胡桐泪胡夷教导蹶阴了道李郭另一方面麦尔登呢眯乱弭难抹脱宁人泥文潜君浅视前绥窍包衾襚权臣屈谷巨瓠曲女城荣哀溽夏市斤斯夹巴丝絇私邑司钻宿陈跳天索地同产弟童话媮幸吐番舞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