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笄总的意思、笄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笄总的解释

谓插笄束发。亦借指成年。《礼记·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櫛縰笄总。” 郑玄 注:“总,束髮也。” 孔颖达 疏:“笄者,著縰既毕,以笄插之。”《南史·王思远传》:“ 景素 女废为庶人, 思远 分衣食以相资赡。年长,为备笄总,访求素对,倾家送遣。”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刺绣》:“日上纱窗,对菱花笄总,双蛾浓画,轻拂罗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笄总(jī zǒng)是古代中国女子成年礼中的重要发饰组合,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礼仪功能。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字义解析

  1. 笄(jī)

    指固定发髻的簪子。《说文解字》释为“簪也”,初为男女通用,后专指女子十五岁“及笄”礼所用发簪,象征成年。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五》[1]。

  2. 总(zǒng)

    通“縰”,意为束发用的丝带或布帛。《释名·释首饰》载:“总,束发也……以缯为之。”用于将头发收束成髻,与笄配合使用。

    来源:刘熙《释名·卷四》[2]。


二、合成词“笄总”的礼制含义

指女子行及笄礼时,以笄固定发髻并用总束发的完整仪式。《仪礼·士冠礼》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笄总组合标志女子结束垂发童年,步入婚嫁年龄。

来源:郑玄注《仪礼·士冠礼》[3]。


三、文化象征

  1. 成年标志

    笄总礼于女子15岁举行(特殊情况下可提前),象征社会角色的转变,赋予婚配资格。

    来源:《礼记·内则》[4]。

  2. 身份区分

    • 材质差异:贵族用玉、象牙笄配丝帛总,平民用骨、木笄配布总。
    • 仪式等级:士族女子行“三加笄礼”(初加素笄、再加玉笄、三加饰冠),每一步对应不同发饰。

      来源:贾公彦《仪礼疏》[5]。


四、文献例证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以“副笄六珈”描述贵族女子盛装,其中“笄”即与总配合使用的发簪。汉代《女诫》亦强调“笄总而朝”,体现妇容规范。

来源:班昭《女诫·妇行第四》[6]。


参考文献

[1] 许慎. 《说文解字》卷五(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刘熙. 《释名》卷四·释首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3] 郑玄注, 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士冠礼》(《十三经注疏》本).

[4] 戴圣. 《礼记·内则》(中华书局校勘本).

[5] 贾公彦. 《仪礼疏》(《四库全书》本).

[6] 班昭. 《女诫》(《后汉书·列女传》辑录).

网络扩展解释

“笄总”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jī zǒng,其核心含义为插笄束发,并引申为女子成年 的象征。以下是具体解释及相关文化背景:


一、词义解析

  1. 笄(jī)
    指古代汉族女子用以固定发髻或帽子的簪子,材质多为骨、玉、金属等。笄不仅是日常发饰,更是礼仪中的重要器物,尤其在成年礼中使用()。

  2. 总(zǒng)
    此处意为“束发”,即将头发梳理后盘成发髻并用笄固定。

  3. 笄总
    合指女子通过插笄束发完成成年仪式,即及笄(女子15岁成人礼),标志着可以婚嫁并承担社会责任()。


二、文化背景

  1. 笄礼仪式
    笄礼是古代女子的成人礼,与男子的冠礼对应。流程包括三次加笄(象征不同成长阶段)、更换礼服、取字、聆训等环节,体现对女性品德与责任的期许()。

  2. 年龄与意义

    • 传统:女子15岁行笄礼(称“及笄”),若未许嫁则延至20岁。
    • 现代:部分复兴仪式将年龄调整为18岁,与高中毕业时间衔接,强调独立与责任()。

三、相关延伸


四、文献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笄礼流程或相关文物,可查阅古籍《仪礼》或考古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表里相济避邪菖蒲出妻大闺女大经但割登仕殿堂顶趾董正放心附籍干策庚伏歌墟还京乐恒交狠刻惶慄蠒卜浇店交价骄诩记存桀傲不驯禁黜经年锦窠寄似咎徵立春林皋领港漭沧盲翁扪钥面禀靡雕摸拓幕帷蹑短帕腹跑腾盆腔破却乾象历乾支剌情寃犬人柔则三陈善家社稷生民盛旦失灵师相説誓淑质英才危巧翔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