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身碎骨,舍弃生命。 宋 曾巩 《明州到任谢两府启》:“誓在糜捐,用酬钧播。” 宋 苏辙 《谢对衣金带表》之一:“岂徒褒博以为容,愿尽糜捐而报德。” 宋 叶适 《湖南运判到任谢表》:“视残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儻宿疚之或平,糜捐以报。”
“糜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糜捐”意为粉身碎骨、舍弃生命,常用于表达为某种信念或恩德甘愿牺牲生命的决心。
二、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宋代文人作品中,例如:
三、字义分解
四、使用特点 该词属于古代书面用语,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文学创作场景。其情感色彩浓烈,多用于表忠义、报恩等庄重语境。
建议:如需深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语境含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宋代文集注本。
《糜捐》(mí juān)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浪费、挥霍”。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人们无节制地或不经思考地浪费自己的财富、时间或其他资源。
《糜捐》由“糸”(丝)和“捐”两个部首组成。由于“糸”作为左边旁,中间部分是“云”,最右边是“手”字旁,所以拆分笔画为11画。
《糜捐》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文献中。它在古代是作为形容词使用,用来描述人们在无意义或无目的的浪费行为上的表现。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繁体字《糜捐》并不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样子,而是写作“縻蠲”。由于汉字的演变,经过多次改革,字形才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形式。
1. 他整天无所事事,糜捐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2. 在这个消费主义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糜捐了过多的资源。
3. 别再糜捐你的才华了,好好利用你的天赋吧。
糜费、捐弃、挥霍、浪费、耗费
挥霍、浪费、耗费
节约、保留、典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