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瘗的意思、燔瘗的详细解释
燔瘗的解释
(1).祭祀天地。《汉书·终军传》:“专神明之敬,奉燔瘞於郊宫。” 颜师古 曰:“燔,祭天也;瘞,祭地也。”
(2).指祭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类于天神。”
词语分解
- 燔的解释 燔 á 焚烧:“燔诗书而明法度”。 烤肉使熟:燔肉。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瘗的解释 瘗 (瘞) ì 掩埋,埋葬:瘗埋。瘗藏(俷 )(殉葬的金玉器物)。瘗玉埋香(旧指美女死去)。 笔画数:; 部首:疒;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燔瘗(fán y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描述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两种重要仪式。其含义需从构词和历史文化背景两方面理解:
一、字义解析
- 燔 (fán)
指焚烧祭品。《说文解字》释:“燔,爇也”,即用火焚烧。在祭祀中特指将祭品(如牺牲、玉帛)置于柴堆上焚烧,使烟气升天以达神明。
- 瘗 (yì)
指掩埋祭品。《尔雅·释天》载:“祭地曰瘗埋”,即将祭品(如牲体、谷物)埋入土中,象征献祭于地祇。
二、祭祀仪式内涵
“燔瘗”合称,代表古代祭天与祭地的核心仪式:
- 燔祭:面向天神,通过焚烧使烟气上达。如《礼记·祭法》所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
- 瘗埋:面向地祇,通过掩埋沟通土地之神。如《周礼·大宗伯》载:“以貍沉祭山川林泽”(“貍”通“瘗”)。
三、文化象征与典籍例证
此仪式体现了古人“天-地”二元崇拜的宇宙观:
- 《史记·封禅书》 记载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燔瘗”并用,燔祭告天,瘗埋礼地。
- 《汉书·郊祀志》 亦载汉代祭祀“燔瘗”之礼,强调其“通天地,交神明”的功能。
四、权威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
燔瘗:焚烧与掩埋。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燔祭用于祭天,瘗埋用于祭地。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资料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 《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
-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燔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祭祀相关的语境,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拼音:fán yì
- 含义:
- 祭祀天地:指通过焚烧(燔)和掩埋(瘗)祭品的方式分别祭天与祭地。其中,“燔”为烧祭品以祭天,“瘗”为埋祭品以祭地。
- 指代祭品:引申为祭祀时使用的供品。
字义分解
- 燔:焚烧,特指焚烧祭品以祭天。
- 瘗:掩埋,特指掩埋祭品以祭地。
古籍出处
- 《汉书·终军传》记载:“专神明之敬,奉燔瘗於郊宫。”颜师古注:“燔,祭天也;瘗,祭地也。”
-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提到:“脩燔瘞,告类于天神。”此处指准备祭品并举行祭祀仪式。
文化背景
古代祭祀中,“燔瘗”是重要的礼仪环节,体现了对天地的敬畏。燔祭与瘗祭常同时进行,分别象征将祭品送达天界与地界,祈求神明庇佑。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书》《三国志》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狎白芨浆百战百败颁学备悉不顾一切不可偏废操筑彻席从自点计弟晜房匳风言肛膜工读教育工机官办广丽鲑饭瞽说豪彘荟蕞极戒寄禄官井井有序九家两败林寒洞肃免削默稿女戎啪嗒棚杠弃戮耆耄青豆舍榷筦取装上好少待十不闲诗词市井之臣时新兽碣首夏顺意讼矢探本溯源贪流潼函万幸文学蚊烟香鼯鼬相门出相现有笑効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