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惊讶;令人震惊。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李太白得仙》:“道士於碧雾中跨赤虬而去, 太白 耸身健步追及,共乘之而东去,此亦可骇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由于战争破坏,人口遭受可骇的损失。”
“可骇”是一个汉语复合形容词,由程度副词“可”与动词“骇”组合而成,表示事物引发的惊恐感达到令人震撼的程度。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属书面雅语,其语义特征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语义核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界定“骇”为“惊吓、震惊”之义,前置副词“可”强化程度,构成“值得震惊”的判定式表述。该词多用于描述超乎常规认知的异常现象,如“可骇的灾变”“面目可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历时语义演化
据《汉语大词典》溯源,先秦文献中“骇”已具备“马受惊”的本义,汉代引申为人类心理层面的震撼体验。唐宋时期“可骇”完成词汇化,明清小说中高频出现于志怪叙事,如蒲松龄《聊斋志异·尸变》载“客窥之,状极可骇”(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语用特征
现代汉语中,“可骇”多作定语或谓语,常与“景象”“传闻”“力量”等抽象名词搭配,具有主观评价色彩。其语义强度高于“可怕”,近于“骇人听闻”,如鲁迅《野草·墓碑文》中“可骇的碎影”描写精神层面的深度冲击(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注释版)。
同义词系谱
在近义词群中,“可怖”侧重外在形态的恐怖感,“可惧”强调威胁性,“可骇”则突出认知系统的颠覆性震撼,如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三者存在“表象恐惧—实质恐惧—超验恐惧”的语义梯度(来源:商务印书馆语言学书系)。
“可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析:
指令人非常害怕或震惊的事物,强调某种情境或现象带来的强烈恐惧感或震撼性。
情感强度
不同于一般程度的“可怕”,“可骇”带有更强烈的惊惧色彩,常用于描述超乎寻常、令人难以接受的场景。例如《中国通史》中提及“人口遭受可骇的损失”,凸显了战争破坏的严重性。
文学与历史用例
唐代柳宗元《龙城录·李太白得仙》中写道:“此亦可骇也”,形容道士与李白共乘赤虬而去的奇幻场景,体现其用于超自然或离奇事件的语境。
现代用法
可用于日常表达极端震惊或恐怖的事件,如“神通可骇可怖”“驻兵条款尤为可骇”等,常见于书面语或强调语气的叙述中。
在写作或口语中,若需突出事件的震撼性、反常性,可选用“可骇”。例如描述灾难后果、离奇现象时,比“可怕”更具表现力。
阿兄白日飞升本作辩晳鬓霜长兴孱颜逞凶吃勿消床罩大象口里拔生牙登谷斗怒独当一面公仓瓜皮船寒泓鸿渥花貌蓬心环列豢縻滑七擦悔恚间阻郊人伽他击伤纠听咀齧开缺利害力图戮人緑柰买日闵参名副其实目击耳闻盘突疲困噗喇契会青苹上纸生活资料师娘殊风死马医厮迤厮逗送往素幅随葫芦打汤讨没意思田浍托懒韦藩温序须屋极遐深席门蓬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