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eriod before or around a major festival] [口]∶指节日或临近节日的日子
(2) [general]∶即麾下。古时对将帅的尊称
(3) [diplomatic envoy]∶古时对使臣的尊称
(1).对将领的敬称。古代授节予将帅以加重职权,故敬称将领为节下。后对使臣或地方疆吏亦称节下。《晋书·殷仲堪传》:“愿节下弘之以道德,运之以神明,隐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陈书·高祖纪上》:“节下奉辞伐罪,故当生死以之,岂可畏惮宗室,轻於国宪?” 王闿运 《上巡抚恽侍郎书》:“愚虽不才,不后於监门卖浆之徒,节下虽未相见,不减於虚左欢游之仪。”参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礼异》、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阁下》。
(2).犹麾下,部下。《新唐书·哥舒翰传》:“ 翰 疑图己,表请 乾运 兵隶节下,因诡召 乾运 计事者,至军,即斩首梟牙门,并其军。”
(3).指节日或接近节日的日子。 老舍 《老字号》:“节下报账,虽然没赚什么,可是没赔。”
“节下”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这是现代常用的口语化表达,指节日前后的一段时间。例如:
“节下报账,虽然没赚什么,可是没赔。”(老舍《老字号》)
在传统习俗中,人们常在节日前置办物品或处理事务,因此“节下”也隐含时间节点的意义。
古代帝王授予将领符节以象征兵权,因此用“节下”敬称持节的高级将领,后延伸为对使臣、地方官员的尊称。例如:
《新唐书》记载哥舒翰要求部下“兵隶节下”,即将军队划归自己管辖。
此用法常见于史书,如三国时期袁绍“折节下士”,即指其以尊贵身份礼待贤士。
少数文献中,“节下”也指将领的直属部下,如:
“翰疑图己,表请乾运兵隶节下。”(《新唐书·哥舒翰传》)
此义项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提示:现代语境中“节下”多指节日临近,古义则需注意历史文献中的特殊用法。如需更多例句,可参考《汉语词典》或《新唐书》等典籍。
《节下》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下边的字是"下",上边的字是"节"。
"节"字的拆分部首是"⺮",总共包含六画。它的主要含义是指一段时间中的某一部分或特定的日子。而"下"字的拆分部首是"一",总共包含二画。它表示位置在上方或高处、时间或序列中的后部。
《节下》这个词来源于成语"节下人和",意思是指在节日或特定的日子里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度过愉快的时光。
在繁体字中,"节下"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节"和"下"组成。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节"字的古代写法可能是"節"。而"下"字的古代写法可能是"卞"或"免"。
一些使用《节下》的例句有:
1. 在春节,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度节下。
2. 节下的时光总是格外快乐和祥和。
3. 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下,一起庆祝吧。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节日、节气、节俭。
近义词包括:节庆、节令、节日。
反义词为:非节、非节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