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閣試的意思、閣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閣試的解釋

明 代翰林院對庶吉士的考試。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閣試》:“科道本以試卷為芻狗,惟庶常自考改以後,仍親筆墨,朔望有閣試,每旬有館課,近來又多屬之捉刀人。”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林·庶常授官》:“己卯散館前閣試, 江陵相 ( 張居正 )出一論題,為《李綱不私其鄉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閣試”是明代翰林院針對庶吉士的常規考試制度,主要用于考核其學業進展和政務能力。以下是具體解析:

  1. 基本定義
    閣試是明代翰林院對庶吉士(通過科舉選拔進入翰林院進修的進士)的定期考試。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期間需接受系統培養,閣試作為考核手段,旨在檢驗他們的文學修養和政務處理能力。

  2. 考試制度特點

    • 頻率與形式:每月朔望(初一、十五)舉行閣試,每旬另有館課(日常課程測試)。
    • 内容側重:考試題目多涉及經史典籍、時政策論,例如《李綱不私其鄉人》這類結合曆史案例的論述題。
    • 代筆現象:明代中後期,部分庶吉士會請人代筆應試,側面反映考試競争激烈。
  3. 文獻與曆史記載
    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中多次提及閣試制度,描述其作為庶吉士晉升考核的重要環節,并記載了考試流程及社會影響。

  4. 評價與作用
    閣試既是選拔高級文官(如内閣成員)的關鍵途徑,也是明代“儲才養士”政策的體現。通過頻繁考核,朝廷可篩選出兼具學識與實務能力的人才。

如需進一步了解明代科舉制度或庶吉士培養體系,可參考《明史·選舉志》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閣試,是指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形式。下面将依次介紹閣試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一、意思:閣試是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形式,即由帝王在皇家閣樓中舉行的考試。閣試的目的是選拔人才,以填補朝廷高層官職的空缺。 二、拆分部首和筆畫:閣(阜+口)試(言+式)。阜是上部首,口是下部首,言是左部首,式是右部首。閣的筆畫數為8,試的筆畫數為8。 三、來源:閣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漢代時期,在阜陽有一座古代建築物稱為“楓閣”,這是漢武帝為招募人才而設立的考試場所。因此,閣試一詞最初是用來指代在楓閣舉行的科舉考試。 四、繁體:閣試的繁體字為閣試。 五、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但閣試的字形基本保持一緻。閣的古代寫法為“䣠”,試的古代寫法為“鰣”。 六、例句:閣試中的候選人需要經曆嚴格的考驗和篩選,以展示他們的才能和能力。 七、組詞:閣樓、閣員、閣房。 八、近義詞:殿試、院試。 九、反義詞:鄉試、會試。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