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服阕的意思、服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服阕的解释

守丧期满除服。闋,终了。 汉 蔡邕 《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举孝廉,除郎中君 莱芜 长,未出京师,丧母行服。故事,服闋后还郎中君。”《旧唐书·王丘传》:“丁父忧去职,服闋,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如今服闋也,却序旧婚姻。” 清 戴名世 《詹烈妇传》:“ 大功 病且死,与父母诀曰:‘儿不孝,不能长事父母,新妇服闋即嫁之。’” 洪深 《冯大少爷·电影故事》:“生服阕后,举家移居海上,居室服用,务极华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服阕”是古代汉语中的礼仪术语,指服丧期满后除服的行为,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服”指丧服,“阕”意为终止,合指守丧期满、终止丧仪的状态。这一制度源自周代丧礼,依据《礼记·丧服小记》记载,父母去世后,子女需守丧三年(实则二十五个月),期间着粗麻布衣、禁娱乐嫁娶,期满后举行除服仪式,恢复常服。

从词性上看,“服阕”属动词短语,多用于描述官员或士人完成丧期、重返职位的场景。例如《后汉书·刘平传》载“服阕,拜全椒长”,即指刘平守丧结束后复职。其近义词包括“除服”“释服”,反义词为“服丧”“居忧”。现代汉语中,“服阕”一词已罕用于日常表达,仅存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服阕”是古代汉语中的礼仪用词,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服阕(fú què) 指守丧期满后脱去丧服,恢复正常生活。其中:

二、文化背景与用法

古代中国礼制规定,父母去世后,子女需守丧三年(实际为27个月),期间穿粗麻丧服、停止娱乐活动等。期满后举行“服阕”仪式,脱下丧服,标志丧礼正式完成。

三、文献出处

该词常见于史书及文学作品:

  1. 《后汉书·刘平传》:
    “服阕,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
    (守丧期满后,刘平被任命为全椒县长,因治理仁惠受百姓爱戴)。
  2. 汉·蔡邕《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
    “丧母行服,故事,服阕后还郎中君。”。
  3. 《梁书·韦放传》:
    “服阕,袭封永昌县侯,出为轻车南平王长史。”。

四、延伸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丧服制度,可参考《仪礼·丧服》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扳指嶒嵘鸱鸮传指大狐阨阱恩谊发辫泛响弗臣赋秘缟衣綦巾公顷瓜分豆剖挂羊头卖狗肉古淡黑碌碌和淑恍若花嘴花舌虎翼机警机略近履偈言举对濬距浪道羸困乐天派鸾廻凤舞盲进蜜玺泥菖蒲霓幢陪笑脸飘电潎潎铺驿潜坝清本擒治三令五申掺手十三间楼霜风书客琐谈踏步天惠僮谣王粲登楼我伲巫峯钨钢五内如焚无丝有线详正见世报薤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