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 王粲 在 荆州 依 刘表 ,意不自得,且痛家国丧乱,乃以“登楼”为题作赋,借写眼前景物,以抒郁愤之情。后词曲中常以“王粲登楼”喻士不得志而怀故土之思。 宋 周密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词:“故园山川,故国心眼,还似 王粲 登楼。” 明 陈所闻 《一枝花·送马元赤之蜀》套曲:“多应他 陈蕃 一榻,肯教你 王粲 登楼。” 元 郑光祖 有《醉思乡王粲登楼》杂剧。
“王粲登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典故,源自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的《登楼赋》。其详细解释如下: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末年因战乱南下荆州依附刘表,但长期未受重用,流寓荆州十余年。建安九年(204年),他登临当阳麦城城楼,触景生情,写下《登楼赋》,借登高远望之景抒发怀才不遇、思乡忧国的郁愤之情。
“登楼王粲”亦成为固定表达,代指思乡怀归之人,如清代陈维崧词中“登楼王粲,一样难眠”。
“王粲登楼”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演变为中国文学中表达士人失意、家国情怀的经典意象,深刻影响了诗词、戏曲等体裁的创作。
《王粲登楼》是一首著名的古诗,诗中的“登楼”一词可以拆分为“登”和“楼”两个字。
“登”字的部首是“癶”,拼音是“dēng”,共有12画。这个字的意思是爬上,指爬上高处或登上高山。
“楼”字的部首是“木”,拼音是“lóu”,共有13画。这个字的意思是多层的建筑物,也指楼房。
《王粲登楼》的来源是唐代文人王粲(612年-675年)所作。这首诗描写了王粲登上高楼之后所感叹的美景和自己的心情。
在繁体字中,“登楼”会写成“登樓”。
在古时候写汉字时,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登”字的上面有一横,写成“發”;“楼”字的左侧有一横,写成“樓”。
下面是一个关于“登楼”的例句:
他每天都会登楼,欣赏夜晚的美景。
与“登楼”相关的组词有:登高、登山、登记、登堂、登上等。
与“登楼”近义的词有:上楼、攀登、登台、登山涉水等。
与“登楼”相反义的词有:下楼、降落、下山、下河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