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崤山 山谷。坡道以险陡著称。参见“ 崤山 ”。
(2).即 大散关 。在今 陕西省 宝鸡市 西南 大散岭 上。《资治通鉴·汉安帝元初二年》:“ 羌 众数千遮 詡 於 陈仓 崤谷 。” 胡三省 注:“此 崤谷 当在 陈仓县 界,即今之 大散关 ,非 弘农 澠池县 之 崤山 也。”
“崤谷”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崤山山谷
指位于河南省西部的崤山(今属三门峡市)中的山谷地带,以地势险峻、坡道陡峭著称。崤山是秦岭东段支脉,历史上是中原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著名的“崤之战”(春秋时期秦晋争霸的关键战役)即发生于此,其地形对古代军事战略有重要影响。
大散关别称
代指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的“大散关”,位于大散岭上。该关是关中四塞之一,扼守陈仓道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诗人陆游《书愤》中“铁马秋风大散关”即描述此地的战略地位。
两个含义均与险要地理相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指向。例如,涉及陕西关隘时多指大散关,而描述豫西地形时则指崤山山谷。
崤谷(yáo gǔ)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词汇,指的是中国山西省山脉的山谷地区,也是崤山的所在地。该词拆分为“山”和“谷”两个部首,其中“山”表示山脉,而“谷”表示山谷。
从笔画构成来看,崤字有10画,其中“山”部为3画,“谷”部为7画。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汉字,需要大致掌握其结构才能正确书写。
崤谷这个词的最早来源其实是一个地名,它指的是古代的崤山地区。崤山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北起宁武县,南至崞县,其山脉起伏峻峭,山谷峡岩壁立,景色壮美。人们常用崤谷这个词来形容这片山水之地。
在繁体字中,“崤”字保持不变,“谷”字略有差异,写作“穀”。不同的地区和时代可能使用不同的字形,但其音义大体相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崤字的写法也有差异。汉代的《说文解字》中将“崤”字写作“㳅”或“䵠”,而此后的《康熙字典》则统一将其写作“崤”。
崤谷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较低,但常常与关于山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相关。例如:“崤谷文化”指的是崤山地区的古代文化遗迹和传统,它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艺术精神。另外,“崤山之侧,崇礼之尊”这句话则形容了崤谷地区的壮丽景观和古代文化的荣耀。
以下是一些使用崤谷这个词的常见例句:
组词:崤山、崤川、崤台、崤南、崤北、崤山骨干线。
近义词:崤泽、峡谷、山谷。
反义词:平原、丘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