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胆战心寒的意思、胆战心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胆战心寒的解释

[be terror-stricken] 犹“胆战心惊”。形容十分害怕的样子

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水浒传》

详细解释

惊慌恐惧之极。《水浒传》第一一二回:“诸将见 李逵 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英烈传》第四二回:“一路之间,提起 朱亮祖 三字,便胆战心寒。” 刘白羽 《火光照红海洋》:“但它是……一处让敌人胆战心寒的阵地。” 向春 《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四:“ 刘铁 那挥枪飞刀的英雄气概,却使他一直胆战心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胆战心寒”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极度恐惧的心理状态。以下从语义、结构、出处及用法角度解析:

一、语义解析

“胆战”指因恐惧而身体发抖,“心寒”指内心感到冰冷战栗。两者叠加强调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恐惧反应,程度较“胆战心惊”更重,常用来描述遭遇突发危险或震慑性事件时的强烈反应。例如《水浒传》第六十七回描写:“众军卒见说,胆战心寒,不敢下手。”

二、字形溯源

三、文学应用

该成语高频出现于明清小说,如《西游记》第二十回:“唬得三藏魂飞魄散,二从者骨软筋麻。”此处虽未直接使用成语,但场景描写与“胆战心寒”的语义高度契合。

四、近义辨析

与“毛骨悚然”均表恐惧,但“胆战心寒”侧重突发性惊吓导致的持续恐惧状态;“不寒而栗”则多用于潜在威胁引发的心理寒意。现代用例可见鲁迅《彷徨》:“他忽然觉得胆战心寒,仿佛暗处有双眼睛盯着他。”

引用来源

  1. 《汉语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
  3. 《明清小说俗语汇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胆战心寒”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出处与典故

  1. 《水浒传》:明代施耐庵所著,第112回提到“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2. 《古今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元代杂剧中有“怕的是城荒国破,常子是胆战心寒”的表述。

用法与示例

近义词与反义词

扩展说明

该成语通过“胆”与“心”的生理反应(颤抖、发冷),生动刻画了心理恐惧的极致状态,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渲染紧张氛围或人物心理。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表态裨辅笔纸波的叠加原理朝敬称俗赤铜舂常麤衣淡饭打掠道西说东独立独尊访断方准樊梨花反路扶筋浮名虚誉复种刚甲感觉更替官道鬼魔道顾仲彝含含胡胡黄蔷薇见道剪絶畸翁军阵俱瞻开门见山开门钱闿泽苦竹郎臣龙盘虎踞莫斯科弄令配衬贫厨僻隐破夏潜光隐耀七公凄遑亲倚闪明哨马时醪顺声疏注四射碎身粉骨天理夏目漱石销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