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营,营垒。 明 刘基 《次韵和孟伯真感兴》:“徒闻铁甲连戎垒,未覩鉤车跨贼隍。” 清 顾炎武 《路舍人家见东武四先历》诗:“属车乍蒙尘,七 闽 尽戎垒。”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贼因诡道擣我 杭郡 ,俾我精鋭南趋,乘间袭我戎垒。”
“戎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古籍《次韵和孟伯真感兴》《中兴叙略》等。
戎垒(róng lěi)一词的意思是指军事防御工事或军营,也可以引申为军事力量。
戎字的部首是戈(gē),垒字的部首是土(tǔ)。戎字由4个笔画组成,垒字由13个笔画组成。
戎字来源于甲骨文,古代称戎为北方游牧民族。垒字来源于戎字和土字的合体字。在繁体字中,戎字保持不变,而垒字为壘。
在古代,戎字的写法与现代相似,都是由戈字和用来表示人的“人”字组成。垒字的古代写法较为繁琐,由土字形状加上棱角状的亥字(hài)组成。
1. 将军带领军队筑起了坚固的戎垒,以保护国家边境。
2. 要想打破对手的戎垒,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1. 戎装(róng zhuāng)- 指军装、军服。
2. 垒堑(lěi qiàn)- 指用土石筑成的军事防御工事。
3. 石垒(shí lěi)- 指用石块或砖块筑成的建筑物。
1. 壁垒(bì lěi)- 指阻碍或障碍物,也可指困扰或限制。
2. 雠堡(chóu bǎo)- 指类似于戎垒的军事防御工事。
无敌(wú dí)- 指没有敌对势力或没有任何限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