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巾幂上绣以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周礼·天官·幂人》“凡王巾,皆黼” 汉 郑玄 注:“四饮三酒皆画黼, 周 尚武,其用文德则黻可。”
“画黼”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织物或服饰上的特定纹饰。以下是综合相关信息的详细解释:
画黼(huà fǔ)指在巾幂(古代覆盖器物的布帛)或礼服上绣制的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这种纹样具有鲜明的礼制特征,常见于周代贵族服饰或礼仪用品中。
纹样特征
黼纹以黑白两色交替排列,形成斧头形状的几何图案,象征威严与秩序。其设计源于古代“黼”的定义,《说文解字》提到:“黼,白与黑相次文”,即黑白相间的纹样。
文化象征
周代尚武,斧形花纹(黼)被用于巾幂、礼服等礼仪场合,既体现等级制度,也暗含武力权威。与之相对的“黻”(黑青相间花纹)则多用于文德相关的装饰。
文献记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或纹样演变,可参考《周礼》《说文解字》等典籍。
画黼(huà fǔ)是一个古老而少见的汉字,即使在现代,它也很少被使用。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关于画黼的基本信息。
画黼由「彡」和「甫」两个部首组成。它总共由26个笔画组成,其中「彡」部旁占4个笔画,「甫」部占22个笔画。
画黼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并被列为古代文献中的罕见字。然而,由于其所表达的含义模糊而引发了一些争议。繁体字「畫黻」表示画黼的繁体形式,也在一些古籍和文献中出现。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不同。如今的「国」字中的「玉」部分,古代则是使用「王」来代替;现在的「金」字中的「钅」部分,也是古代使用「今」代替。而「画黼」这个字,在古代写法中有所不同,但无法找到确切资料揭示其具体写法。
画黼这个词在现代并没有实际的用途,因此很少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例句来展示其用法。
由于画黼的使用频率非常低,所以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没有派生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与之相关。
希望以上信息能对你对画黼有所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