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署的意思、权署的详细解释
权署的解释
谓暂时代理或充任某官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土司·老挝反复》:“上以师老兵疲,遂废 交阯 布政司,以 黎利 权署国事。”《明史·外国传一·朝鲜》:“臣自权署之初,不敢遑寧。”《何典》第十回:“ 活死人 便教 无常鬼 权署城隍事,自己领了众鬼,奏凯还朝。”
词语分解
- 权的解释 权 (權) á 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政权。权力。权威。权贵。权柄。权势。生杀予夺之权。 有利的形势:主动权。 变通,不依常规:权变。权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权术。智必知权。 暂且,姑且:权且。
- 署的解释 署 ǔ 办理公务的机关:专署。公署。官署。 布置:部署。 签名,题字:签署。署名。署字。 暂代:署理。兼署。 笔画数:; 部首:罒;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权署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权”和“署”二字组成,其核心含义指临时性地代理或暂时代理某一职务或职责。以下从词源、释义及用法角度详细说明:
一、字义解析
- 权(權)
本义为秤锤,引申为“衡量、变通”,后衍生出临时、暂且的含义。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权,然后知轻重”的“权”即指衡量,而“权宜之计”的“权”则强调暂时性。
- 署
本义指布置、安排,后特指代理、暂任官职。如《汉书·萧何传》中“署置官吏”即指任命官员。
二、词语释义
权署指在正式任命前或职务空缺时,由他人临时承担某项职责或职位,强调代理的暂时性与非正式性。
例句:
清代官员丁忧(父母去世需离职守孝)期间,常由同僚权署其职,待服丧期满再复任。
三、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义:“暂时代理职务”。
示例引证:“《明史·职官志》:‘巡抚缺,以布政使权署。’”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临时充任、代理官职”,并指出多用于古代官制语境。
四、历史语境中的使用
权署制度在历代官制中常见,尤其在以下场景:
- 职务空缺:如主官病逝、调离时,由副职权署事务。
- 特殊礼制:官员守丧(丁忧)期间需离职,朝廷指派他人权署其职。
- 紧急状态:战乱或灾害时,临时委派官员权署地方治理。
文献例证:
《清史稿·选举志》:“各省学政缺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等官权署。”
(各省教育长官空缺时,由中央官员暂代其职。)
五、现代使用与相关词汇
现代汉语中,“权署”多用于历史或公文语境,口语中常用“代理”“暂代”替代。相关词汇包括:
- 摄(如“摄政王”):更高规格的代理,常涉最高权力。
- 假(如“假节钺”):临时授予职权凭证,多见于军事。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明史·职官志》《清史稿·选举志》等古籍文献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文献来源以符合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权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暂时代理或充任某官职,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官制相关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指官员在特定情况下(如原职空缺、紧急事务等)临时承担某一官职的职责,但并非正式任命。
- 词源:由“权”(指权力、代理)和“署”(指官署、职务)组合而成,强调“临时性”与“代理性”。
2.出处与例句
- 明代文献:
《野获编·土司·老挝反复》记载,明宣宗因战事疲惫,命黎利“权署国事”;
《明史·朝鲜传》中提到“臣自权署之初,不敢遑寧”,反映官员代理职务时的谨慎态度。
- 清代小说:
《何典》第十回描述“无常鬼权署城隍事”,体现民间对代理官职的通俗化表达。
3.用法与延伸
- 适用场景: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代官制讨论,如官员更替、政权过渡等临时职务安排。
- 现代延伸:部分语境中可引申为“临时负责某事务”,但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4.补充说明
- 与正式官职的区别:权署者通常无正式任命文书,职权范围和时间有限,需听命于上级或等待正式任命。
- 网络解释争议:个别资料将“权署”解释为“官僚体制的代称”(如),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以主流释义为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明史》《野获编》等原始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案无留牍傲然挺立百娇表链并坐长爵谄事串讲辞餐赐尺奠立东舟逗耍非所風塵之驚帉帨纲纪仆怪念头归妹国法减速吉拜疾厄解搆解连环街镇机井蠲法狷浅鹿糲轮边猫鼠同处木杘嗯啊溺袴弄精神蓬门生辉癖习疲曳裒览墙立峭薄起疾耆老气茂起眼区分区极瑞节深揖适衷四空思鲈莼套利天地根同枕瓦卜无为自成先縠消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