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父母的意思、父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父母的解释

(1) [parents]

(2) 父亲和母亲的总称

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具有父亲和母亲作用的人

详细解释

(1).父亲和母亲。《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父母者,人之本也。”《法苑珠林》卷四:“﹝主﹞奉行十善,哀念人民,如父母爱子。”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要像父母一样爱护、关心战士。”

(2).指万物化生的根源。《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鹖冠子·泰录》:“味者,气之父母也;精微者,天地之始也。”《淮南子·俶真训》:“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閲一和也。”

(3).见“ 父母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父母"是汉语中表示双亲关系的核心词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父母指"父亲和母亲的合称,生育和抚养子女的人"。其词义构成包含以下维度:

  1. 生物学定义

    《汉语大词典》从血缘角度解释为"有子女的男女,即子女的生身者",强调生育行为的生物属性。甲骨文"父"字作手持石斧之形,象征家庭权威;"母"字从女加两点指代乳房,体现哺乳功能,印证了《说文解字》"父,矩也,家长率教者;母,牧也,像乳子也"的本源。

  2. 法律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六条明确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保护义务,确立其在法律关系中的监护职责。这与《辞海》"直系血亲中最近的长辈"的释义形成法理呼应。

  3. 文化内涵

    儒家典籍《孝经》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伦理观,构建了"父母-子女"双向责任体系。这种文化认知在《礼记·郊特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哲学表述中得到升华,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家族观。

  4. 社会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语料分析显示,现代汉语中"父母"常与"养育""教育""赡养"等动词搭配,反映其承担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物质供给、价值传递等复合功能。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2016.
  2.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Z].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 汉典"父母"词条 https://www.zdic.net/hans/%E7%88%B6%E6%AF%8D
  4. 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M]. 法律出版社,2020.
  5. 夏征农. 辞海(第七版)[Z].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网络扩展解释

“父母”一词指生物学和法律意义上的双亲,即父亲与母亲的统称,是子女的直系血亲长辈。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生物学基础
    父母是子女生命的最初来源,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生理特征,并在孕育过程中承担生理性角色。母亲经历妊娠分娩,父亲提供生殖细胞,共同完成生命的自然延续。

  2. 社会与法律角色
    父母是子女的法定监护人,承担抚养、教育、保护等义务。法律赋予其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同时要求其保障子女生存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益。若父母失职,法律可介入调整监护关系。

  3. 情感与文化内涵
    在多数文化中,父母被视为家庭的核心纽带,象征无私的爱与责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将敬爱父母视为道德根基;现代心理学则关注父母对子女人格形成的长期影响,如依恋关系、价值观传递等。

  4. 形态多样性
    随着社会变迁,父母形态不再局限于传统双亲模式,包括单亲父母、继父母、养父母、同性伴侣父母等。不同家庭结构中的父母角色需适应新的责任分配与社会认同挑战。

  5. 动态责任演变
    父母职责随子女成长阶段变化:婴幼儿期侧重生理照料,青少年期转向教育与心理支持,成年后更多体现为情感陪伴。现代教育理念亦强调父母需从“权威型”向“引导型”角色转变。

扩展视角:部分文化中存在“社会父母”概念,如教父教母、师徒制中的拟亲缘关系,体现父母角色在血缘外的文化延伸。

别人正在浏览...

阿亸回薆逮北宫弊帚自珍不絶若线朝柄称重尺波电谢呾叉始罗殿阁典明调选惇谨饵料发灵方表風颮钩元提要光身黑鹄荒外惠司勒甲子金池惊禽金酒刻意经营恪遵敛脣两脚书橱辽宁大鼓凛寒李仙李膺门馆垆土卖珠毛燕猛割丁默叹纳步匹夫匹妇谦褊谦语弃逆归顺囷廪柔中盛府声家审曲面势石璞守法水中着盐顺听酸士遂性问疑卧牛城污泥汙下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