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据有,统治。《史记·文帝本纪》:“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陛下稽德期运,抚临万国。”
(2).谓出镇。《宋书·王玄谟传》:“ 玄謨 上表,以 彭城 要并水陆,请以皇子抚临州事。”
(3).抚慰过问。 宋 王安石 《谢孙龙图启》:“过蒙收引,亲赐抚临,因使下材得闻餘教。”
抚临(fǔ lín)是古汉语复合词,由“抚”与“临”二字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通过安抚、治理的方式统辖或管辖某地,蕴含亲临督导、恩威并施的治理态度。以下从词典释义、古籍用例及现代延伸用法三方面详解:
“抚”的本义
指用手轻按或抚摸,引申为安抚、慰恤。《说文解字》释:“抚,安也。”强调以温和手段使人心安定,如“抚民”(安抚百姓)、“抚恤”(体恤救济)。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临”的本义
本指俯视,引申为统治、治理。《尔雅·释诂》注:“临,视也。”后扩展为“居高治下”,如“君临天下”“临朝”指君主亲理朝政。
来源:《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复合义“抚临”
二字结合后,强调以安抚手段实施治理,常见于描述君主或官员对辖区的统治,隐含亲临其地、体察民情的姿态。
例:《汉语大词典》释:“抚临,安抚治理。”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帝王统御疆域
《史记·孝文本纪》载文帝诏书:“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此处“抚临”指帝王治理天下,兼具责任与自谦之意。
来源:《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官员治理地方
《宋史·职官志》述地方官职责:“安抚使掌抚临边陲,绥靖蛮夷。”体现官员通过怀柔政策稳定边疆。
来源:《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军事管控情境
明代《练兵实纪》言:“大将抚临营寨,须恩威并行。”指将领统军时需兼顾安抚与纪律。
来源:《练兵实纪》(中华书局影印本)。
现代汉语中,“抚临”属书面语,多见于历史文本或公文,如:
“该省抚临三江,地理位置险要。”(强调统辖地理范围)
在历史小说或学术论述中保留古义,如“抚临一方”“抚临万民”。
综合释义:
“抚临”是具权威色彩的治理概念,核心为通过安抚手段实现有效管辖,多用于君主、官员或将领对其统辖范围的治理行为,强调亲临、体恤与控驭的结合。其语义承载中国古代“仁政”思想,现代使用需结合历史语境。
注:以上古籍来源均依据通行权威版本,现代释义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对文言词的收录原则。
“抚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常见于历史文献,主要包含以下三个义项:
统治、据有
指对疆域或国家的掌控与管理。例如《史记·文帝本纪》提到“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强调君主对天下的治理责任;《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中“抚临万国”则体现统治者对多方领土的统辖。
出镇(指官员驻守地方)
多用于描述官员被派遣到地方镇守或管理。如《宋书·王玄谟传》记载“请以皇子抚临州事”,即建议派遣皇子驻守州郡以稳定局势。
抚慰过问
带有安抚、关怀的意味,常见于上级对下级的关切。宋代王安石在《谢孙龙图启》中写道“亲赐抚临”,表达对他人关怀的感激。
补充说明
猜斥惨緑愁红差吏鄽邸晨早赤干错杂斗韵饵餻反缚放马华阳肥田草凤尾鱼宫坛光莹环簇胡簋恢宏阍役煎点鞯面僭叛急持精管旌旝静逸局家刲股苦惜拦约垒培略节愣沉连卺髦耋目断内柔外刚派数乾阿妳清问乳溜社稷之臣生柴笙管绳矩社宰十室收籍寿眉死牢私宅太阳穴螳螂廷臣跎背完美无瑕物是人非五云裘虾兵邪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