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 唐 丘为 《登润州城》诗:“乡山何处是,目断 广陵 西。” 宋 晏殊 《诉衷情》词:“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王季思 校注:“目断,犹云望断。” 清 陈维崧 《望湘人·寓楼微雪咏隔垣所见》词:“枉目断瑶堦,难递 飞琼 音信。”
“目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ù duàn,基本含义为“望断”,即一直凝望到视野尽头,直至看不见为止。以下是详细解释:
部分文献提到,“目断”也可形容景象过于壮丽或悲伤,令人不忍继续注视()。例如战争后的残垣断壁,可能用“目断”表达不忍卒睹的悲怆。
“目断”是一个带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词汇,既描述视觉上的极限远望,也承载情感上的深切寄托。如需更多例句或出处,可参考古典诗词集或文学解析资料。
《目断》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视线中断、看不见。下面将为您介绍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目断》的拆分部首为目,笔画数为五画。
《目断》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其中的“目”指的是眼睛,而“断”表示中断、断裂,合在一起表示视线或视觉上的中断。
《目断》的繁体为「目斷」。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略有差异。《目断》在古时候常以「目斷」的形式书写。
1. 他走得太远,渐渐地我的视线目断了。
2. 炎炎夏日,眼前一片霞光,视野完全目断。
组词:目光短浅、目空一切、目击、目标、目睹等。
近义词:看不见、看不到、视线中断。
反义词:目明、视线顺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