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门人。 清 王韬 《停捐纳》:“闻悉倩人代作,不过照例纳金以饱閽役之囊橐而已。”
“阍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三点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发音为hū yì,字面指“阻止、拦截”。该词由“阍”(原指守门人)和“役”(职务)组成,最初表示负责守卫城门或宫殿的官职,后逐渐引申为对他人行动的阻碍行为。
历史背景与演变
在古代,“阍役”是实际存在的官职,职责包括审查进出人员、维护要地安全。随着语言发展,其词义从具体职务扩展为抽象的行为阻挠,例如《左传》中曾用类似表述描述政治上的权力限制。
现代使用场景
如今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比喻对某事的强行干预或限制。例如:“公司创新提案遭管理层阍役,未能实施。”需注意该词较为冷僻,日常交流中更常用“阻拦”“阻碍”等替代词。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官职体系或成语典故,可查阅《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等文献。
阍役(hūn yì)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守卫、看守的意思。
阍役的部首是阜(fù)部,笔画数为14。
阍役来源于古代的官职名称,指的是守卫京城和宫廷的官员。
阍役的繁体字为閽役。
阍役在古代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部首阜的形状。
他被任命为宫廷的阍役,负责守卫皇宫的安全。
阍役兵、阍役队、阍役所。
近义词:卫士、护卫、看守。
反义词:逃脱、解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