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不再用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武王 伐 紂 ,天下既定,王巡岳瀆,放马 华 阳,散牛 桃林 ,即此处也,其中多野马。”参见“ 放牛归马 ”。
“放马华阳”出自《尚书·周书·武成》,原句为“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指周武王灭商后停止战争,将战马放归华山南麓、牛群放牧至桃林,象征天下太平、民生恢复。这一典故被后世引申为结束战争、休养生息的政治举措。
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该成语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需说明的是,当前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均采用《尚书》原始文献作为释义依据,而“华阳”特指华山南麓的地理方位,与后世行政区划“华阳”无直接关联。
“放马华阳”是一个古代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核心含义
指停止战争,恢复和平,不再用兵。常用来形容战后休养生息、回归安定的状态。
出处与典故
源自《水经注·河四》记载的周武王伐纣故事: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巡视山川,将战马放归华阳山,牛群散养于桃林,象征结束战争、恢复农耕生活。
延伸意义
成语不仅描述军事行动的终止,还隐含对和平生活的倡导,强调从战乱转向生产建设的治理理念。
近义关联
与“马放南山”“归马放牛”等成语意义相近,均表达战后休兵、发展民生的思想。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评述或文学作品中,形容政权更迭后社会由动荡转向安定的过程。
提示: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典故背景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水经注》《尚书·武成》等文献(综合)。
百尺无枝拜邑北使不腆之仪残臘蚕要草绿长生钟常愿迟徊观望斥仙犓腴大动作大观舞但书大西洋得解顿迹凡戎车烦蒸风幕烽堡高羽公户乖迕贯气诡略交识瘠苦絶肠狼抢类群刘海龙德緑橘曼德琳明宣袅袅余音逆迹女客盘龙披星挈眷青鹊人表上操上落神襟示导史赞受福手毫说不着糖弹贪吏调悦同例脱户握固芜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