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騃拙的意思、騃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騃拙的解释

愚笨,笨拙。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以磋切之至言为騃拙,以虚华之小辩为妍巧,真伪颠倒,玉石混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騃拙”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騃”与“拙”二字组合而成,属于古汉语中的贬义形容词,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愚钝、笨拙之态。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代文献用例,其具体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音与字形

    • “騃”读作ái(现代汉语中多写作“呆”),本义为痴傻、不慧,如《广韵》释为“痴也”;
    • “拙”读作zhuō,意为笨拙、不灵巧,《说文解字》注“拙,不巧也”。二字连用,强调愚笨与迟钝的双重含义。
  2. 词义解析

    “騃拙”多用于描述人智力或行为上的缺陷,例如《汉语大词典》引《南史·王僧孺传》“性既騃拙,兼怀健慑”,指人天性愚笨且胆小。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因智力不足或反应迟缓而表现出的呆板、愚钝状态。

  3. 文献用例

    唐代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中“仆虽騃拙,亦粗知自爱”,此处以自谦口吻表示自己虽愚笨,仍懂得自持。此用法常见于古代文人自贬或评价他人能力不足的语境。

  4. 近义词辨析

    与“愚钝”“痴笨”等词相比,“騃拙”更侧重行为与思维的双重滞涩感,如《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指出其隐含“缺乏机变”的贬义色彩,常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

  5. 现代使用场景

    当代汉语中,“騃拙”因字形生僻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献、诗词鉴赏时仍可能涉及。例如《全唐诗》注疏中常引用该词解读人物性格描写。

网络扩展解释

“騃拙”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结合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一、读音与结构

拼音:ái zhuō(“騃”读作ái,“拙”读作zhuō)
构成:由“騃”(痴愚)和“拙”(笨拙)两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二、释义

  1. 核心含义:形容人愚笨迟钝、不灵活的状态。

    • “騃”指痴傻、呆滞(《广韵》释为“痴也”),;
    • “拙”指笨拙、不灵巧(《说文解字》载“拙,不巧也”),。
  2. 引申义:可表示处事方式呆板或文字表达生硬。

三、出处与用法

四、关联文化

道家思想中“拙”被赋予哲学内涵,如《老子》四十五章“大巧若拙”,指真正的灵巧反而看似笨拙,。

建议:若需具体文献例句,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工具书进一步溯源。

别人正在浏览...

逼隘扁鼻不辞劳苦差发柴颍垂殆礠石丹质电容嫡堂方驰分详负讥俯烛刚虫构死官常鹳鹅过龙汉珥貂核叙鹄观魂灵家闾兼国郊邑嗟惋几几进竞凯奏课调挎包联边历历落落麟趾褭蹏龙袍盲洋蛮靴煤掌默视募役难闻辟王穷烧三槐堂鳝脯生粪十州蜀犬吠日四更四食所欢锁子铠特支呫嗫铜驼荆棘吐餔协比细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