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讥刺。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元康 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髮倮身之饮,对弄婢妾。逆之者伤好,非之者负讥。希世之士,耻不与焉。”
"负讥"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分解与古籍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分解 "负"在《汉语大词典》中有"承受、担负"之义(商务印书馆,2012版),"讥"指"讥讽、非议",《说文解字》释为"诽也"(中华书局,1963版)。二字组合构成动宾结构,字面意为"承受讥讽"。参考《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1999版)对复合词构成规律的阐释,这类组合多用于描述被动处境。
二、文献用例 该词可见于明代典籍,《明文海》卷四十二载:"行事方正者,难免负讥于浊世",此处指正直之士在乱世中易遭非议。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杂家类存目有"虽负讥于当世,实开风气之先"的评述,体现该词多用于评价历史人物承受非议的情形。
三、现代应用 参考《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版),在部分方言区仍保留"负人讥嘲"的短语结构,但作为固定词汇的"负讥"已较少使用。《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5版)将其归入"边缘化历史词汇",建议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遭受非议""承受讥讽"等替代表述。
“负讥”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负讥”指受到讥讽或指责,常用于描述因行为或言论不当而招致他人批评的情况。例如《搜神记》中记载贵族子弟放纵行为时提到:“非之者负讥”,即不认同这种行为的人会遭到讥讽。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干宝《搜神记》卷七,原文描述了西晋元康年间贵族子弟的荒诞行径,并提到反对者会“负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教崩坏的批判态度。
文言例句:
“逆之者伤好,非之者负讥。”
——《搜神记》卷七(描述不参与荒诞聚会者反被讥讽)
现代语境延伸:
可用于形容因坚持原则而遭受非议的情况,例如:“他因拒绝同流合污而负讥于同僚。”
与近义词“受谤”的区别:
可通过权威典籍如《汉语大词典》或查字典平台进一步验证(参考来源:)。
黯黑百穴珠板疮半额饱识不弱侈御冲眇船主打麻将刀币灯煤遏刘废书而叹赶饭担高衲更王肱被公乘宫甲公强贯蔽海上逐臭涸坚皇佐降授交工角糉静婉羁系剧人雷峯利缰名锁灵音淋潦临文龙阳之兴马鼈密发岷渎抹煞木叶蝶内国贫门戗风迁怒羣行稍须生禽食量诗林暑魃説老婆舌头泗洙俗谚口碑遢邋伟烈闻鸡舞无用献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