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蛾子的意思、蛾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蛾子的解释

[moth] 构成鳞翅目主要部分的任何种昆虫(异脉亚目)

详细解释

昆虫。形似蝴蝶,体躯一般粗大,四翅,静止时平放体侧。多在夜间飞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蚕蛾、天蛾、麦蛾、螟蛾、毒蛾等。幼虫大多为农业害虫。蚕蛾、天蛾则为重要的资源昆虫。

幼蚁。《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 郑玄 注:“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虫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乃復成大垤。” 孔颖达 疏:“蚍蜉之子,按《释虫》云:蚍蜉,大螘,小者螘。是蚁为蚍蜉大者,又云蚁子,故云蚍蜉之子也。” 陆德明 释文:“﹝蛾﹞鱼起反,注同。本或作蚁。” 清 王士禛 《秦邮杂诗》之四:“涛声东走 海陵 仓,蛾子纷纷割据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蛾子是鳞翅目昆虫的统称,属昆虫纲完全变态类生物。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蛾子指"翅膀上常有鲜艳斑纹、夜间活动的昆虫,幼虫多为农业害虫"[1]。其形态特征为触角呈丝状或羽毛状,静止时翅膀平展或呈屋脊状,与蝴蝶存在明显差异[2]。

在生物学分类中,蛾子包含160余科约16万种,占鳞翅目昆虫种类的80%以上。典型品种包括家蚕蛾(Bombyx mori)、柞蚕蛾(Antheraea pernyi)等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以及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粘虫(Mythimna separata)等农业害虫[3]。幼虫期多呈毛虫形态,以植物叶片为食,部分种类具有吐丝结茧的生物特性。

古汉语文献中,"蛾"字最早见于《礼记·月令》"腐草为萤,蝼蛄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其中"腐草为萤"即涉及蛾类化蛹现象。《尔雅·释虫》将"蛾"归类为"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的节肢动物范畴[4]。现代昆虫学研究证实,多数蛾类具有趋光性,其复眼结构能感知紫外线光谱,这一特性被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5]。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0. [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图鉴[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2. [4]许慎.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5]彩万志. 普通昆虫学(第二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9.

网络扩展解释

“蛾子”是鳞翅目昆虫的统称,与蝴蝶同属鳞翅目,但形态和习性存在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蛾子属于昆虫纲鳞翅目异脉亚目,体型通常较肥大,触角呈丝状或羽毛状,静止时翅膀平放于体侧。全球约有11万种蛾类,占鳞翅目物种的85%以上。

  2. 形态特征

    • 翅膀多覆盖灰白色鳞片,部分种类具有鲜艳斑纹。
    • 与蝴蝶的主要区别:蝴蝶触角末端膨大,蛾子触角多为线状;蝴蝶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趋光飞行。
  3. 生活习性 幼虫多为植食性,许多种类是农业害虫(如螟蛾、毒蛾),少数如蚕蛾具有经济价值。成虫寿命较短,主要承担繁殖功能。

  4. 词源与文化 “蛾”为形声字,从虫、我声,本义即指蛾类。古文献中“蛾”通“蚁”,如《礼记·学记》用“蛾子”比喻幼蚁的群体行为。

  5. 俗称来源 北方俗称“扑棱蛾子”,因其翅膀振动幅度大且发出“扑棱”声。部分种类体表绒毛可能引发过敏,需避免直接接触。

如需更完整的分类信息,可参考昆虫学专业文献或鳞翅目图鉴。

别人正在浏览...

百径保险法倡首辰告饬戒川藏公路催乳點茆涤滥低切兜兜裤顿落苻雄根根固固耕种惯偷浩茫恒论涣若冰消魂旛降帐鉴明剿截浇态急茬儿截蒲径捷径向精于酒舫躐缨骊歌利利拉拉楼堞卢至律管盟兄鸣丝谬陋南府牛黄狗宝鬞鬤槃跚抛垛气笛起花情嗜倾信曲师曲腰哈背桑轮收什鼠耗棠梨谈诉讨呵欠通借土畜无何有乡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