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违背节令。 南朝 梁 何逊 《咏春雪寄旅人治书思澄》:“咸言不适时,安知非矫节。”
(2).矫情。 唐 白居易 《得甲为将以箪醪投河命众饮之或非其矫节判》:“苟臧否之必由,何古今之有异?非其矫节,是不知言。”
(3).高尚的节操。 明 何景明 《结肠赋》:“君矫节而抗行兮,屡违时而摈损。”
(4).假托君命。节,符节。 清 方苞 《灌婴论》:“故矫节闭殿,莫敢齟齬,以生得失。”
“矫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ǎo jié,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解释:
指与自然节气或时令相悖。例如南朝梁代诗人何逊在《咏春雪寄旅人治书思澄》中写道:“咸言不适时,安知非矫节”,这里通过“春雪”的意象暗含对反常气候的描写。
表示刻意掩饰真情实感,带有贬义。唐代白居易在《得甲为将以箪醪投河命众饮之或非其矫节判》中批判了这种行为:“苟臧否之必由,何古今之有异?非其矫节,是不知言”。
用于褒义,形容人坚守气节。例如明代何景明《结肠赋》中赞颂:“君矫节而抗行兮,屡违时而摈损”,强调不与世俗同流的高尚品质。
指借帝王的名义行事,“节”即符节(古代使者凭证)。如《汉书》中“矫节矫诏”的用法,多与政治权谋相关。
该词含义跨度较大,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可能同时包含自然描写(违背节令)与人格褒贬(矫情/高尚)的双关意涵。建议通过古籍原文或权威注释进一步辨析。
《矫节》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矫正错误的行为,修正过失。通常用来形容人主动自我反省并改正自己的过错。
《矫节》的部首是“矢”,总笔画数为14画。
《矫节》一词的来源比较复杂。根据研究,这个词在古代有两种写法,一种写作“敕节”,意为皇帝发出诏令,要求臣子矫正错误;另一种写作“矫结”,意为矫正结构不稳的木材。后来,这两种写法融合成了现在的“矫节”一词。
《矫节》的繁体字为「矯節」。
在古代,「矫节」一词的写法可能有多种变体。其中一种古代写法为「糾節」,将「矢」的左半部分写作上下交叉的线条。这种写法突出了矫正违规的动作。
1. 他运用了石火电光的手法,将家族中的内部问题进行了矫节。
2. 面对错误,他毫不犹豫地矫节自己,以追求更好的成长。
补节、矫正、敕矫、矫正、矫健、矫实
批评、修正、纠正、改进、改正
纵容、包庇、宽容、默许、姑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