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府公的意思、府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府公的解释

(1).六朝时王府僚属称其主为府公; 唐 、 五代 时,官府幕僚沿旧习,称节度使、观察使为府公。《晋书·贾充传》:“果见 充 行至一府舍,侍卫甚盛。府公南面坐,声色甚厉。” 唐 刘禹锡 《送王司马之陕州》诗:“府公既有朝中旧,司马应容醉后狂。”

(2).泛称府、州级的长官。《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 孙钦 ﹞往辞 承丕 , 承丕 邀与俱见府公。” 胡三省 注:“公者,人之尊称,一府之尊,故谓之府公。”参阅 清 梁章鉅 《称谓录·总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府公"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称谓,主要在古代文献中使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见。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特指知府、府尹等地方行政长官。古代州府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府公",属敬称,类似"府尊"。该用法多见于宋元明清时期的官场与文书。

  2. 对官府长官的泛称

    广义上可泛指州郡一级的行政主官,如唐代的州刺史、宋代的知州等。例如《资治通鉴》载:"府公遣吏问状",此处即指地方长官。

  3. 幕僚对主官的称谓

    在幕府制度中,下属官吏或幕僚常尊称其效力的主官(如节度使、总督)为"府公",体现层级关系与礼仪规范。

二、历史语境与演变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释义:

    "旧时对知府、府尹等府级长官的敬称。"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10卷)

  2. 《辞海》(第七版) 补充:

    "亦用作对地方高级官吏的泛称,多见于宋明话本。"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古籍用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府公坐堂上,吏抱案牍以进。"

    (注:此处指州府长官升堂理政的场景)

四、语义关联词对比

称谓 指向官职 使用场景
府公 知府/府尹 敬称,多用于书面
府尊 同"府公" 明清官场更常用
明府 汉代对郡守尊称 唐以后渐少用

需注意:"府公"具有鲜明的历史语境依赖,现代使用需结合具体时代背景,避免与当代职务混淆。其核心权威释义始终围绕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敬称这一范畴。

网络扩展解释

“府公”是一个历史称谓,其含义在不同时期有所演变,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1. 六朝至唐五代的特定官职尊称
    六朝时期,王府的僚属称其主官为“府公”。至唐、五代时,这一称呼延续旧习,特指节度使、观察使等地方军政长官。例如《晋书·贾充传》记载:“府公南面坐,声色甚厉”,唐代刘禹锡诗中也有“府公既有朝中旧”的描述。

  2. 泛称府、州级行政长官
    广义上,“府公”也用于尊称府、州一级的地方主官。如《资治通鉴》中提到官员“见府公”,胡三省注解称:“公者,人之尊称,一府之尊,故谓之府公”。

补充说明
该词体现了古代对上级官员的敬称传统,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判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资治通鉴》等古籍,或清代梁章鉅《称谓录》中的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隘害白贼藏头擫脑参市赤口白舌重建窗槅出头椽儿先朽烂翠微聃周点窜彫谢狄酪递身肥水分宵蚨母服听根芽肐肢窝公示黄駵懽聚斛发挥犀见仁见智胶固嘉愿鯨鯊嵁绝理性露板路赆路遇鹋鹩莺懦孱女飐髼鬃披觌皮褂倾弃求昏染羽软壁三釜养三头六臂施绯拖绿使马鄂伦春实验收怜守名似有如无缩图宿赃停难莴苣我郎祥琴纤魄夏雨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