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忽诸的意思、忽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忽诸的解释

(1).一下子;忽然。诸,助词。《左传·文公五年》:“ 臧文仲 闻 六 与 蓼 灭,曰:‘ 皋陶 、 庭坚 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

(2).指忽然而亡。《南齐书·王僧虔传》:“亡兄之胤,不宜忽诸,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復游宦之兴矣。”《资治通鉴·秦始皇二十五年》:“臣 光 曰:‘ 燕丹 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 秦 ,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 召公 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 胡三省 注:“忽诸,言忽然而亡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忽诸”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文言复合虚词,其核心语义指向“突然中断”或“骤然终止”。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忽”本义为迅速、短暂,引申为忽略、疏忽;“诸”在此处作语助词,用以加强语气,二字组合后形成强调事物意外终结的语法功能。

从文献溯源来看,《左传·文公五年》已有用例:“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此处“忽诸”形容宗族祭祀的突然断绝,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清代经学家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分析该词时指出,“忽诸”可理解为“忽然无余”,带有消亡不可逆转的意味。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学术性文本或文学创作,常见于历史评述与哲学论述,例如在论述文化断层现象时表述为“传统技艺传承忽诸”,凸显文明延续中的断裂性与突发性特征。相较于同义词“戛然”,“忽诸”更侧重表达不可预知的终结过程,而“遽绝”则偏向强调终结的速度迅疾。

网络扩展解释

“忽诸”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两层核心含义,且多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读音
    现代汉语拼音为hū zhū(注音符号:ㄏㄨ ㄓㄨ)。

  2. 传统含义

    • ① 突然、一下子
      这里的“诸”为助词,无实义,仅加强语气。例如《左传·文公五年》中,臧文仲听闻六国与蓼国灭亡后感叹:“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意为先贤的祭祀突然断绝。
    • ② 指国家或家族的骤然灭亡
      如《南齐书·王僧虔传》提到“亡兄之胤,不宜忽诸”,指兄长一脉不应突然消亡。

二、文献出处

  1. 《左传》
    最早用例,借历史事件强调兴亡的突然性,暗含对“德政不修”的批判。
  2. 《南齐书》
    用于家族传承的语境,体现对血脉断绝的痛惜。

三、现代引申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拆解为“忽视众多事物”,认为“忽”指忽略,“诸”指众多。此释义可能源于对字面的现代解读,但缺乏传统文献支撑,需谨慎使用。

四、注意事项

别人正在浏览...

八字步本事边界鄙虐膊膊不打紧沉重寡言揣称出禅楚籗大表待物悼伤地经渎汙风疹憨葱见几界纸击攻兢栗卷棚顶开君童开领款意脸皮厚廉恕濂溪骊峰碌碌无奇路蹊胪声马鞍式眉结渺无音讯谬汉南欧鰟皮前合后偃砌台搉易饶多人体美三德伤家删汰升驭沈涎双键树辞台布邰封天路天明题醒同盟军退烧拖空子限列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