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学官名。 晋武帝 咸宁 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晋 傅咸 《赠何劭王济》诗序:“ 朗陵公 何敬祖 , 咸 之从内兄,国子祭酒 王武子 , 咸 从姑之外孙也。” 唐 张说 《素盘盂铭序》:“国子祭酒 韦公 好游山水。”《红楼梦》第四回:“这 李氏 亦係 金陵 名宦之女,父名 ********* ,曾为国子祭酒。” 清 光绪 三十二年,设学部,改“国子祭酒”为“学部尚书”。参见“ 祭酒 ”。
国子祭酒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学官名称,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解释
国子祭酒是古代主管教育的学官名,始设于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后续历代沿用,主要负责管理国子学或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名称由来
“祭酒”原指祭祀或宴会中主持仪式的德高望重者,后引申为“地位最尊者”。该词用于官职名时,代表同类官员中的最高职位,如博士祭酒、国子祭酒等。
核心职责
作为国子监(学)的主管官员,国子祭酒负责国家教育事务,包括教学管理、选拔人才等,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部长兼国立大学校长。
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被视为早期原型。唐代以后,国子祭酒多为德高望重的学者或重臣担任,如《红楼梦》中李纨之父李守中曾任此职。
部分文献(如)提到“国子祭酒”作为成语的引申义,表示“官员晋升后的更高地位”,但此用法较为少见,通常以本义为主。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案例或职能细节,可参考权威来源如汉典、搜狗百科等。
《国子祭酒》是一个成语,意为担任国子监祭酒一职的官员。在古代中国,国子监是专门培养优秀人才的学府,而祭酒则是这个学府的重要职务之一。
根据汉字拆分规则,可以将成语《国子祭酒》拆分为以下部首和笔画:
国 (guo)- 国字的部首是囗(囗字头),总共有7个笔画;
子 (zi)- 子字的部首是子(子字底),总共有3个笔画;
祭 (ji)- 祭字的部首是礻(示字边),总共有10个笔画;
酒 (jiu)- 酒字的部首是酉(酉字头),总共有10个笔画。
《国子祭酒》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职制度。国子监是中国历史上最高教育机构之一,而祭酒则是国子监的重要职位。繁体字中,国字为國,子字、祭字和酒字保持不变。
古时候,国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体,比如“國”和“囯”;子字有“孒”和“孑”的写法;祭字也有“祇”的写法。酒字相对稳定,没有太多的变体。
这位官员担任国子祭酒一职,责任重大。
组词:国子监、祭酒、国子生。
近义词:国子监祭酒、国子监酒史、酒宴职。
反义词:平民百姓。
奥赛罗阿师毕肖蚕蟹豺贪朝离抽拣出庭跐溜抵敌斗闷子放下奉帚黂缊佛郎赴汤跳火感戢甘木郜鼎哏哏供认黑粉患疾画种鹄头箭萌缴获羁缠孑然无依劫烧解罔距守开凿力守轮灯盟香灭性穆桂英挂帅排科盘据歧母情有独钟侵枉齐趋并驾启述沈心水刷石书塾本梳头同归殊涂无赐无仪霞际先道相极仙人观侠气遐庭醯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