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拗体的意思、拗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拗体的解释

见“ 拗体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拗体,也称“拗句格”或“拗律”,是汉语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创作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指的是诗人有意打破近体诗固有的平仄格律规范,在诗句的特定位置(通常指五言诗的第二、四字或七言诗的第二、四、六字)使用不符合常规平仄搭配的字,从而造成声律上的拗折感。

其主要特征和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对固有平仄规则的突破:

    • 近体诗(律诗、绝句)有严格的平仄格式要求,以求声调和谐、抑扬顿挫。
    • 拗体则是在某些关键节奏点上(如五言的二、四字,七言的二、四、六字),故意使用与标准格式相悖的平仄。例如,在应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或应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这种“拗”破坏了原本流畅的声律节奏。
  2. “救拗”的常见手法:

    • 单纯的“拗”有时会显得生硬。因此,诗人在制造了拗句之后,往往会在本句或对句的相应位置,通过调整另一个字的平仄来进行补救,称为“拗救”。
    • 常见的拗救方式有“本句自救”(在同一句内调整平仄补救)和“对句相救”(在对句中相应位置调整平仄补救)。经过拗救的诗句,虽然打破了常规格式,但整体声律仍能取得一种新的、带有峭拔或劲健感的平衡,避免了完全的失律。这是拗体创作的关键技巧和艺术追求。
  3. 追求独特的美学效果:

    • 诗人采用拗体并非不懂格律或疏忽所致,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艺术追求。
    • 通过打破平仄的常规束缚,拗体能产生一种奇崛、劲健、峭拔、老辣或沉郁顿挫的独特艺术效果和语言张力。这种效果是标准平仄格式难以达到的,为诗歌表达复杂、深沉或强烈的情感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 它体现了诗人在遵循格律规范与追求个性表达、艺术创新之间的一种探索和平衡。

权威性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拗体是文学与艺术创作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多重含义和表现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读音

拗体(拼音:niù tǐ)主要指在格律诗或书法中突破常规形式、追求独特美感的创作手法。该词源于“拗体诗”的简称,但在书法领域也指字形结构的特殊处理。


二、诗歌中的拗体

  1. 基本概念
    拗体诗是近体诗(格律诗)的变体,诗人故意不遵循平仄、对仗等传统格律,通过“拗句”(平仄不协调的句子)打破常规,形成奇崛古拙的风格。例如杜甫、黄庭坚的部分作品即以拗体著称。

  2. 特点

    • 语言风格:生涩瘦硬,强调气势与力度,如“城尖径仄旌斾愁”(杜甫)。
    • 创作目的:刻意求新求变,通过不和谐的声律营造独特意境。

三、书法中的拗体

黄庭坚的行书是典型代表,其“拗体”表现为:


四、相关延伸

  1. 读音与演变
    “拗”字有ǎo(弯曲)、ào(不顺从)、niù(固执)三种读音,“拗体”中通常读作niù,但部分文献也标注为ào,需结合语境判断。

  2. 影响与争议
    拗体虽被视为创新,但因其生硬感也曾引发争议。清代赵翼评价其“自成音节”,而明人胡应麟则认为部分作品过于刻意。


拗体是通过打破形式规范追求艺术个性的创作方式,在诗歌中表现为声律革新,在书法中则体现为结构突破,两者均以“不和谐”为手段,达成更高层次的美学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白板天子百岁羹迸穴摽劲儿参访称兵黜罚槌额春蚓笔翠碧错互虘诈代下掉队帝道底帐东碰西撞度涉房行范先隔断板躬率姑奶奶寒俭坚诚交换机竭蹙九娘几运举场溘溘劳情累代量己审分临川羡鱼盭绶论斥卖权明告能尔逆畜婆子铺白奇偏七品琴堂入格入趣三衙家上知识检水勃公条裙外部联系歪货韦弁文员五百纤长仙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