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剽的意思、焚剽的详细解释
焚剽的解释
焚掠。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焚剽之后,百姓逃窜。”《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千里之内,焚剽殆尽。”
词语分解
- 焚的解释 焚 é 烧:焚烧。焚毁。焚化。焚香。焚书坑儒。焚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忧心如焚。 燃烧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剽的解释 剽 ā 抢劫,掠夺:剽掠。剽窃。剽袭。剽贼。 轻捷:剽悍。剽轻。剽疾。 笔画数:; 部首:刂;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焚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含义主要指向一种破坏性的劫掠行为。根据权威汉语辞书的解释,其详细意思如下:
焚剽 (fén piāo)
-
本义:焚烧与抢劫
- 该词由“焚”和“剽”两个动词组合而成。
- “焚”指焚烧、放火。《说文解字》:“焚,烧田也。”引申为烧毁。
- “剽”指抢劫、掠夺。《说文解字》:“剽,劫也。”引申为强取。
- 因此,“焚剽”的核心含义是焚烧(房屋、财物)并抢劫(物品),是一种伴随纵火的暴力掠夺行为。它描绘的是古代战乱或匪患中常见的破坏性场景,即放火焚烧民居或设施,同时趁乱抢夺财物。
-
引申义:破坏性的劫掠
- 由于“焚剽”行为本身极具破坏性,该词常用来形容带有严重破坏性质的抢劫或侵扰。它不仅仅指简单的偷盗或抢夺,更强调在劫掠过程中伴随的纵火焚烧等毁灭性手段,造成财产和生命的重大损失。
- 此词多见于古代史书、文献中,用于描述军队、盗匪或外敌入侵时的暴行。例如,史书中可能记载某地遭敌军“焚剽”,即指该地被敌军焚烧房屋、抢掠一空。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对古汉语词汇的收录和释义最为详尽权威。其对“焚剽”的解释清晰地阐明了其“焚烧劫掠”的核心含义。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作为一部侧重语词起源和古代用法的权威辞书,《辞源》对“焚剽”这类古语词的释义尤为精准,强调其在历史文献中的具体运用场景。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专门收录和解释古代文献中的字词,对“焚剽”的释义紧扣其在古文中的实际用例,有助于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在王力先生主编的这部经典教材及其配套工具书中,对类似“焚剽”这样的古汉语复合动词的结构和意义有深入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其构词方式和语义组合。
“焚剽”意指焚烧并抢劫,特指一种伴随纵火破坏的暴力掠夺行为,是古代文献中描述战乱、匪患或外敌入侵时造成严重破坏的常用词汇。其核心在于强调劫掠过程中的焚烧这一极具毁灭性的手段。理解该词需结合古代社会背景和文献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焚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 读音:fén piāo(拼音)。
- 字词结构:由“焚”(烧毁)和“剽”(掠夺)组合而成,字面意为“焚烧抢掠”。
二、详细解释
-
核心含义:
指通过纵火焚烧的方式进行掠夺破坏,多用于描述战乱、劫掠等暴力场景。例如《新五代史》中“千里之内,焚剽殆尽”即形容战火导致的全面破坏。
-
文献用例:
- 唐代司空图《卢公神道碑》提到“焚剽之后,百姓逃窜”,描述劫掠后的民生凋敝。
- 宋代《新五代史》用“焚剽殆尽”强调破坏程度之深。
三、使用场景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罕见,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用于描述古代战争、匪患等造成的双重破坏(焚烧+掠夺)。
四、关联词汇
近义词如“焚掠”“劫掠”,相关成语包括“焚书坑儒”“剽疾轻悍”等。
注意: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避免与现代常用词汇混淆。若需引用古籍例证,建议核查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楼亭博山驳阴常形翠罗大气圈点青调查繁会范模蜂窝煤分流负隅刮刮拶拶丱齒过刀山故邱黑酣黄花酒换帖胡搊火场户型剪裁蹇舛检视角帽阶勋镜匣紧屯屯酒臭匡定宽辟鍊思连轴灵奇灵通林林总总临事马骡没口被发跣足情慉七商起跳认罚沈睡诗券事始时下唐衢痛哭腾驾天数万般唯阿卫道士无分诬首贤豆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