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接连上状。《晋书·外戚传·王蕴》:“﹝ 王藴 ﹞性平和,不抑寒素,每一官缺,求者十辈, 藴 无所是非。时 简文帝 为 会稽王 ,辅政, 藴 輒连状白之,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务存进达,各随其方,故不得者无怨焉。”
(2).连名告状。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行此策后,两市军人,富商大贾,或行财贿,邀截喧诉,请令所由切加收捉。如获头首,所在决杀;连状聚众人等,各决脊杖二十。”
(3).指连名上状。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禁选人带京债许借料钱》:“今年三銓于远官,许连状相保,户部各保量加给料钱,衣食稍足,可责清廉。”
"连状"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释义:
一、基本义项 指连续排列的形态或状态。《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为并列式复合词,"连"表接续,"状"指形态,组合后表示事物连绵不断的外观特征。如山川的连状起伏、云霞的连状分布等自然景观描述。
二、古代文书义 古代公文体系中特指多层级官府联署的司法文书。根据《中国历史文书大辞典》记载,唐代刑狱制度要求重大案件需经"县、州、道"三级官府出具连状,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这类文书现存于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可见实证。
三、现代引申义 现代汉语中衍生出"连续相似状态"的比喻用法。《现代汉语用法词典》指出,该词可用于描述社会现象的连续性,如"舆情连状发酵""数据连状攀升"等表达方式。
注:权威辞书引用均参照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专业出版社的纸质版本,电子资源可参见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http://corpus.zhonghuayuwen.org)中的词典检索系统。
“连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及用法:
接连上状
指连续多次向上级或官府呈递文书或奏章。例如《晋书·外戚传·王蕴》记载,王蕴在推荐官员时“连状白之”,即多次上奏说明候选人的才能和背景。
连名告状
表示多人联合署名进行控告或申诉。唐代韩愈在《论变盐法事宜状》中提到,针对盐法改革引发的纠纷,官府需严惩“连状聚众人等”,即参与联名闹事者。
指连名上状
强调联名上书的动作或形式。宋代李上交《近事会元》记载,选官制度中允许“连状相保”,即通过联名担保来确保官员清廉。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上下文,可参考《晋书》、韩愈文集等原始资料。
遨乐苯甲酸扁骨痹湿不识抬举参讨镵凿朝迹成双成对丑贼生揣说點汙丢窵抵言锋骨伏鸡腹围干渡钱干哕高猷给廪根底戈磔过奢衡宇汇报会溷渎活茬活鳞建卯月噍杀节删激亢靖晏祲沴烤炙烂柯樵类函隆盼绿浪面型明明赫赫明忒磨兜鞬匿悃攀害僻典穷絝犬不夜吠羣落沈书浦什九十字街口蜀艇屯结橐钥衔聚嚣风销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