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连状的意思、连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连状的解释

(1).接连上状。《晋书·外戚传·王蕴》:“﹝ 王藴 ﹞性平和,不抑寒素,每一官缺,求者十辈, 藴 无所是非。时 简文帝 为 会稽王 ,辅政, 藴 輒连状白之,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务存进达,各随其方,故不得者无怨焉。”

(2).连名告状。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行此策后,两市军人,富商大贾,或行财贿,邀截喧诉,请令所由切加收捉。如获头首,所在决杀;连状聚众人等,各决脊杖二十。”

(3).指连名上状。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禁选人带京债许借料钱》:“今年三銓于远官,许连状相保,户部各保量加给料钱,衣食稍足,可责清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连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及用法:

  1. 接连上状
    指连续多次向上级或官府呈递文书或奏章。例如《晋书·外戚传·王蕴》记载,王蕴在推荐官员时“连状白之”,即多次上奏说明候选人的才能和背景。

  2. 连名告状
    表示多人联合署名进行控告或申诉。唐代韩愈在《论变盐法事宜状》中提到,针对盐法改革引发的纠纷,官府需严惩“连状聚众人等”,即参与联名闹事者。

  3. 指连名上状
    强调联名上书的动作或形式。宋代李上交《近事会元》记载,选官制度中允许“连状相保”,即通过联名担保来确保官员清廉。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上下文,可参考《晋书》、韩愈文集等原始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连状

连状(lián zhuàng)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辶”和“冖”。它的字形构成非常简单,共有四个笔画。辶部表示“行走”,冖部则表示“覆盖”。连状的字形表示一种连续行走的状态,即覆盖或联系的状态。

来源和繁体

连状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其源自于甲骨文和金文。在繁体字中,连状的写法为「連狀」。繁体字由于形状复杂,现今更多地在一些传统文化场合或特殊情况下使用。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连状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演变的历史,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字形。然而,我们现在通常使用的连状字形是经过简化后的标准写法,也是最常见的写法。

例句

连状可以用于构成很多词语或短语。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连状的用法:

1. 他们的友谊连状很好。(表示友谊持续、稳定)

2. 这两个城市之间有直达的连状公路。(表示两个地方之间有直接连接)

3. 这个连状网站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表示网站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除了以上例句中的用法,连状还可以用于构成其他词语。以下是一些由连状构成的词语:

1. 连接(lián jiē):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相连的状态。

2. 连锁(lián suǒ):表示环环相扣、一个接一个的关联。

3. 连续(lián xù):表示持续不断、没有间断。

近义词和反义词:

1. 近义词:连接、相连

2. 反义词:断绝、分开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对连状的字义、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