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猾虏的意思、猾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猾虏的解释

奸狡的敌人。对敌方的蔑称。 宋 陆游 《送张野夫寺丞牧滁州》诗:“逋诛猾虏入槛车,北风吹乾草头血。”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论秦蜀》:“况 备 ( 刘备 )又非人望之所归, 周瑜 以梟雄目之…… 孙权 以猾虏呼之, 亮 独何见而委身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猾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和感情色彩的复合词,主要含义指狡猾的敌人或外族,常带有贬义和轻蔑的意味。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和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释:

  1. 字义解析与构词:

    • 猾 (huá): 本义指扰乱、狡诈、奸猾。《说文解字》释为“乱也”。《广雅·释诂》释为“狡也”。引申为狡猾、奸诈、不驯服之意。
    • 虏 (lǔ): 本义指俘获、战俘。《说文解字》释为“获也”。引申为对敌人的蔑称,特指外族敌人(常指北方游牧民族)。
    • 猾虏: 由形容词“猾”修饰名词“虏”构成,意为“狡猾的敌人/外族”。这个词组形象地描绘了敌人奸诈狡猾、难以对付的特性,并带有强烈的贬斥和敌视色彩。
  2. 历史语境与典型用法:

    • 主要用于军事和外交语境: “猾虏”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尤其是在涉及中原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冲突的记载中频繁出现。它反映了中原王朝对这些时常侵扰边境、时而归顺时而反叛、战术灵活的对手的认知和态度。
    • 强调敌人的狡诈特性: 使用“猾虏”往往意在强调敌人并非单纯勇猛或强大,而是善于使用计谋、反复无常、背信弃义,难以用常规方式应对或信任。例如,史书或奏章中可能用“猾虏犯边”、“猾虏窥伺”、“猾虏诈降”等来描述敌方的行动。
    • 带有民族蔑视色彩: “虏”字本身就有将敌人视为可俘获、低贱对象的含义,“猾虏”组合更强化了这种蔑视和敌对的感情色彩,是特定历史时期华夷观念的产物。
  3. 现代理解与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猾虏”是一个古语词或历史词汇,已不再用于日常口语或一般书面语。
    • 它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历史、军事、民族关系或阅读古典文献(如史书、奏议、檄文、诗词) 的语境中。理解这个词有助于准确把握古代文本的情感和态度倾向。
    • 现代描述敌人或对手的狡猾,会使用更中性的词语如“狡猾的敌人”、“狡诈的对手”等。

权威性引用参考:

“猾虏”是一个凝结了特定历史经验和民族情感的古代汉语词汇,核心含义指狡猾奸诈的敌人(尤指北方外族)。它生动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在应对外部威胁时,对其对手狡黠多变特性的认知和强烈的贬斥态度。理解这个词需要将其置于古代军事冲突和民族关系的具体历史背景之中。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作为历史词汇存在于文献研究和阅读中。

网络扩展解释

“猾虏”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uá lǔ,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狡猾奸诈的人,尤其用于形容敌方或对手的狡诈狠毒、不择手段。该词带有明显的贬义和蔑视色彩,常作为对敌方的蔑称。


二、详细解释

  1. 词素分解:

    • 猾:意为狡猾、奸诈,形容心机深沉、善于欺骗。
    • 虏:原指俘虏或敌人,此处引申为对敌方的贬称,如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蔑称。
  2. 综合词义: 形容人行为阴险、手段毒辣,常通过欺骗或诡计达成目的。既可指具体敌人(如历史中的外族),也可泛指奸诈之徒。


三、使用场景

  1. 历史与文学:多用于描述敌方,如宋代陆游诗句“逋诛猾虏入槛车”,明代文献中孙权称刘备为“猾虏”。
  2. 日常生活:可形容善于欺骗、心术不正的人,例如:“此人行事如猾虏,不可轻信。”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可参考古典文献如《辍耕录》或陆游诗作。

别人正在浏览...

遨曹北极熊避处茶余饭后乘急饬捕春中代数函数道方典坐都要对案反报襎裷逢场作戏风光風毛哏儿公养官轻势微旱柳寒粟子回档将巨箭金剿合静象浄域锦质窘穷敛钱利齿能牙临虹款步緑蒂盲动毛发耸然梦卜冥召抹彩目的陪审制度平布破俗骑驴吟灞上山川米聚上画沈葆桢沈德施身束紒摊晒体目文字体温计偷金完全小学渥漉无间可乘消缴笑容小押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