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恒等式”。数学方程中等号两边所含的未知量,无论用任何数代替,两边数值永远相等,这样的方程叫恒等式。
恒等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特定范围内对所有变量取值都成立的等式。它与普通方程的区别在于:方程通常只在特定条件下成立(如$x+2=5$的解为$x=3$),而恒等式对所有允许的变量值都成立。
核心特征:
常见类型举例:
与方程的区别: |对比项 | 恒等式 | 方程 | |------------|--------------------|--------------------| | 成立范围 | 所有定义域内的值 | 特定解 | | 符号 | 常用≡(非强制)| 只用=| | 目的 | 揭示普遍关系 | 求未知量的具体值 |
在证明定理、化简表达式时,恒等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例如利用$e^{iπ} + 1 = 0$这个著名恒等式,可以连接指数函数与三角函数的关系。
恒等式是数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表示两个数或表达式在任何情况下都相等的关系。它是数学推理和证明中常用的工具之一。
恒等式这个词是由两个部分组成:恒和等式。其中,恒的部首是心,总共有4画;等式的部首是白,总共有5画。
恒等式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周易》中,用于指代某些天文现象的恒定不变。后来,在数学上引申为表示数学关系的式子,成为一个专门的概念。
恆等式(繁体字)
在古时候,恒等式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1. 在代数学中,恒等式是推理和证明的重要工具。
2. 这个恒等式在所有情况下都成立。
3. 通过恒等式,我们可以推导出其他的数学结论。
恒等关系、恒等量、恒等函数、恒等三角函数等。
等价关系、等式、相等关系。
不等式、不恒等式、不相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