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皋陶谟》:“ 皋陶 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禹 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后以“咸若”称颂帝王之教化。谓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 唐 李邕 《春赋》:“律何谷而不暄,光何容而不灼。植也知归,动焉咸若。尔乃杨迴曲沼,李杂芳园。” 宋 沉遘 《三司狱空道场功德疏右语》:“伏以至仁当天,品物咸若。” 明 归有光 《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之三:“古者百姓太和,万物咸若。” 清 王夫之 《连珠有赠》之十二:“盖闻咸若之理,原安原而隰安隰;不言之化,动应动而虚应虚。”
“咸若”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来源
“咸若”出自《尚书·皋陶谟》。原文记载皋陶与禹的对话,禹感叹:“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意为“(若要做到这些)万物皆顺其性、应其时,连帝王也难以完全实现”。
核心释义
指帝王教化使万物各顺其自然规律,得其所宜,后引申为对君主德政的称颂。
称颂帝王教化
如唐代李邕《春赋》中“动焉咸若”,宋代沈遘“至仁当天,品物咸若”,均借“咸若”赞颂君主治理下万物和谐的状态。
哲学内涵
蕴含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与人性,体现儒家理想的政治境界。
注:、5对单字的解释较详细,但来源权威性较低,需结合经典文献综合理解。
《咸若》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像、如同、仿佛”,用来表示比喻和比较的意味。
《咸若》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口”,总共由10个笔画构成。
《咸若》这个词的来源有两个字:“咸”和“若”。它们分别表示“相同”和“像”的意思。在繁体中,“咸”被写作“鹹”,“若”没有特殊的繁体写法。
在古时候,“咸若”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它的字形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1. 他的笑容咸若花开,让人感到温暖而愉悦。
2. 这个问题咸若一道难解的数学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分析。
咸若可以组成其他词语,比如:
1. 咸若白菜:比喻态度恶劣,扮演着温文尔雅的角色。
2. 拘泥咸若:比喻过于保守,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观念。
咸若的近义词有“仿若、似乎、犹如、如同”,它们在表示比喻和比较的意思上有相似之处。
咸若的反义词是“非、不是、不似、不像”,它们表示与实际情况不符,没有比喻和比较的意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