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焚如的意思、焚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焚如的解释

(1).谓火焰炽盛。亦指火灾或战事。《易·离》:“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晋 陶潜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定陵兆应》:“丁未以后,诸郡焚如之祸,相仍不絶。” 清 赵翼 《拟老杜诸将之作》诗:“露布频闻奏捷书,揭竿隳突益焚如。”

(2).古代把人烧死的酷刑。《汉书·匈奴传下》:“ 莽 作焚如之刑,烧杀 陈良 等。”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焚如、死如、弃如者,谓不孝子也。不畜於父母,不容於朋友,故烧杀弃之, 莽 依此作刑名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丧乱以来, 汉氏 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病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焚如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字源与基本义

“焚如”为古汉语复合词,由“焚”(燃烧)与“如”(助词,表状态)构成,本义指火焰炽盛的状态。其核心含义源于《易经·离卦》九四爻辞:“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此处“焚如”形容火势猛烈,象征灾祸突发㊟¹。

二、引申义与典源

  1. 刑罚名称

    指焚烧处死的酷刑。《汉书·匈奴传》载:“莽作焚如之刑,烧杀陈良等。”颜师古注:“焚如,谓火炎之盛,取此刑名。”即王莽以“焚如”命名火刑,取其“烈火焚身”之意㊟²。

  2. 灾难象征

    古籍中多喻指战乱或毁灭性灾祸。如《旧唐书·李密传》以“俄而沧溟焚如”形容隋末动荡,暗喻社稷倾覆如烈火燎原㊟³。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焚如”属书面语,多见于引用典籍或文学创作,强调极端毁灭或惨烈景象。例如:“战火焚如,山河失色。”


参考资料来源

  1. 《周易正义》(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离卦爻辞释义。
  2. 《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东汉·班固),王莽改制相关记载。
  3. 《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后晋·刘昫),隋末战乱描述。
  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焚如”词条释义及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焚如”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其解释和来源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火焰炽盛或灾祸

    • 本义指火焰猛烈燃烧的状态,常引申为火灾或战乱引发的破坏性场景。例如《易经·离卦》中“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形容火势迅猛,带来毁灭性后果。晋代陶潜诗句“炎火屡焚如”则用此意描绘自然灾害的肆虐。
  2. 古代酷刑

    • 指将人烧死的刑罚,最早见于王莽时期的记载。《汉书·匈奴传》提到“莽作焚如之刑,烧杀陈良等”,颜师古注引如淳解释,此刑用于惩罚不孝子等重罪者。三国时期《魏志·文帝纪》也提及焚烧陵墓的行为类似“焚如之刑”。

二、历史与文献例证

三、总结

“焚如”兼具自然现象与人文制度的双重含义,既体现古代对火灾、战祸的具象描述,也揭示了刑罚制度的残酷性。其词义演变与历史背景紧密相关,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爱友把牢绊骥逼蹙不文不武茶几超光澄雪坼剖驰骎楚酒颩風短犊短楫防护分儿封皮浮险横贯鸿毛泰岱混侔火房火光胡瓶呼嚷监主精谛旌钺进忠卷卷皲裂狂草苦口逆耳老白干儿流越隆秕笼鹅家世膟膋漫瀚调慢慢悠悠描黛木排狞恶牛头船破丢不答钱钞髯断十二重楼世经顺理司配令竦削俗驾昙花往返徒劳问辨握守无间可乘毨毨谢安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