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为。《南史·孔琇之传》:“有小儿年十岁,偷刈隣家稻一束, 琇之 付狱案罪。或諫之, 琇之 曰:‘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
“何所不为”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最早见于《南史·孔琇之传》。记载孔琇之审理一宗十岁孩童偷稻的案件时,他认为:“十岁便能偷盗,长大后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由此引申出成语的批判性含义。
如需更完整释义或出处原文,可参考《南史》或汉典等古籍。
何所不为这个词是指什么都可以做的意思。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何(hé)和所(suǒ)。
何字的部首是人,并且它的笔画数是7;所字的部首是手,并且它的笔画数是6。
何所不为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在古代,人们相信天地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也就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何所不为可以表达一种无所不能的意义。
在繁体字中,何所不为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汉末年的《切韵》中,何字的下方是个小勾,表示手。所字的上面是个小人,表示人。可以看出,古代的人们通过图形来表现字义。
例句:
1. 他为了成功,何所不为。
2. 只要我们有信心和努力,何所不为都能够实现。
组词:无所不为、到处为所欲为、所向无敌。
近义词:无所不能、什么都能做。
反义词:无所不能、什么都不能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