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帝王在节日赏赐的钱钞。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元旦日食免贺》:“﹝ 永乐 十二年甲午正月初一日﹞ 太宗皇帝 允之,但赐百官节钞而已。”
“节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帝王在节日期间赏赐给官员的钱钞。这一用法多见于明代文献,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出处与例证
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禨祥·元旦日食免贺》中记载:“(永乐十二年甲午正月初一日)太宗皇帝允之,但赐百官节钞而已。” 此处描述了明成祖朱棣因元旦日食免去朝贺仪式,改为赏赐钱钞的史实。
现代使用
该词现已不常见,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中。其构成可拆解为“节”(节日)与“钞”(钱币),直接体现词义来源。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或历史制度,可参考《野获编》等明代史料。
《节钞》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节约开支或削减开支。
这个词由“节”和“钞”两个字组成。其中,“节”字的部首是“艹”,共有四画;“钞”字的部首是“钅”,共有九画。
《节钞》这个词源于古代民间市井,街头巷尾常见的手抄小报称为“钞子”。人们通过购买和收藏这种廉价的“钞子”来获取信息。由于小报购买方便、价格低廉,一度成为了广大市民了解时事和娱乐的重要渠道。
在繁体字中,“节钞”可以写作「節鈔」。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在古时候,“节钞”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不同,可以写作「節鈔」或「節討」。
1. 他为了省钱,总是喜欢节钞。 2. 这个家庭节钞之后,生活质量并没有明显下降。
节约、开支、削减
节省、勤俭
浪费、挥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