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取材的意思、取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取材的解释

[draw materials] 选取材料或原料

就地取材

详细解释

(1).选取材料。《左传·隐公五年》:“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新唐书·五行志一》:“盖王者之有天下也,顺天地以治人,而取材于万物以足用。若政得其道,而取不过度,则天地顺成,万物茂盛。” 洪深 《最近的个人的见解》:“因为我们现在工作的对象是 广东 的农村大众;故剧本的取材,需要适合于 广东 一般农村大众,在生活6*体验中所能理解的事实。”

(2).裁度。材,通“ 裁 ”。《论语·公冶长》:“ 子 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 由 与?’ 子路 闻之喜。 子 曰:‘ 由 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朱熹 注:“﹝夫子﹞讥其不能裁度事理。”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取材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取材”一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基本释义

取材指选取材料或原料,强调根据需求从特定来源中筛选可用素材。这一含义广泛适用于文学创作、科学研究等领域。例如:

二、古典文献中的引申义

在古汉语中,“取材”还隐含裁度、衡量事理的引申义,主要见于《论语》等经典:

三、现代应用场景

  1. 学术研究:如“论文取材自国内外文献”();
  2. 艺术创作:如戏剧取材于嫦娥、吴刚等民间传说();
  3. 医学领域:如“微创活检取材用于病理诊断”()。

四、相关成语与扩展

“就地取材”作为高频成语,既体现资源利用效率,又含因地制宜的智慧,出自清代李渔《笠翁偶集》()。其反义词为“楚才晋用”,近义词包括“因地制宜”等。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典籍、现代用法及成语典故,主要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及文献用例。如需具体出处,可查看对应标注的原始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取材

取材,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取”和“材”两个字组成。

部首拆分:

1. “取”字的部首是“又”,读音为“qǔ”,表示取得、获得的意思;

2. “材”字的部首是“木”,读音为“cái”,表示木材、材料的意思。

来源:

“取材”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在古代文学创作中,指的是根据现实中的事物、事件、人物等作为创作素材。

繁体:

繁体字为「取材」,读音和含义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这个词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一直采用取材、形声相结合的写法。

例句:

1. 作家常常从生活中取材,来写作自己的小说。

2. 这部电影的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组词:

1. 资料取材

2. 清洗取材

3. 研究取材

近义词:

选材、采材

反义词:

舍材、放材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