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化纸钱。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不强如焚钱烈楮,灭罪消灾。”
“焚钱烈楮”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焚烧纸钱的行为,常见于祭祀或宗教仪式中,表达对亡者的悼念或祈求消灾的意图。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杨文奎的杂剧《儿女团圆》第二折:“不强如焚钱烈楮,灭罪消灾。”,体现了古人通过焚烧纸钱祈求消灾的习俗。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语的古代用法或文献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焚钱烈楮》是一个成语,形容人极度奢侈挥霍财富。这个成语比喻金钱烧得如同楮木般明亮,极其夸张和浪费。
《焚钱烈楮》这个成语中,每个字的部首和笔画如下:
焚: 火部,9画
钱: 钅部,9画
烈: 火部,10画
楮: 木部,13画
《焚钱烈楮》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朝的故事。据传,秦始皇自称为“一世之君”,十分奢侈浪费。有一次,他在宴会上将许多金银财宝投入熊熊燃烧的火中,以展示他的富贵和无所顾忌的挥霍。这个场景被人形容为“焚钱烈楮”。成语“焚钱烈楮”最初出现在明代的《红楼梦》中。
在繁体字中,“焚钱烈楮”分别写作“焚錢烈楮”。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些字的形状和现代不同。根据古笔画计算方法,古代的“焚”字曾经划分为11画,现代则为9画;同样地,古代的“楮”字曾经划分为16画,现代则为13画。
1. 他买了辆豪车,却只开几次就闲置在那里,真是焚钱烈楮。
2. 这家餐厅的价格如此高昂,吃一顿饭简直就是焚钱烈楮。
1. 焚烧:以火将物体烧毁。
2. 钱财:指金钱财物。
3. 烈日:炎热的太阳。
4. 楮纸:制作书籍的一种纸张。
挥金如土、财大气粗、金玉满堂
节俭持家、精打细算、一钱不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