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尸解的意思、尸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尸解的解释

[become celestial] 指修道者遗弃形骸而成仙,为道家用语

详细解释

同“ 尸解 ”。 晋 葛洪 《神仙传·王远》:“汝生命应得度世,欲取汝以补官僚耳。然少不知道,今气少肉多,不得上去,当为尸解。”《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你道怎么叫做尸解?从来仙家成道之日,少不得该离人世……有一样也似世人一般死了的,只是棺中到底没有尸骸,这为之尸解。”


谓道徒遗其形骸而仙去。 汉 王充 《论衡·道虚》:“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谓身死精神去乎,谓身不死得免去皮肤也……如谓不死免去皮肤乎,诸学道死者骨肉俱在,与恒死之尸无以异也。”《晋书·葛洪传》:“而 洪 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视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 唐 施肩吾 《谢自然升仙》诗:“分明得道 谢自然 ,古来漫説尸解仙。”《花月痕》第四八回:“生死者人之常事,就像那草木春荣秋落一般,成仙的尸解,成佛的坐化,总是一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尸解是道教术语,指修道者通过特殊方式实现形神分离、登临仙境的宗教观念。其核心内涵包含三方面:一为"假托死状"的外在表象,二为"蜕化成仙"的终极目的,三为"解化飞升"的修炼过程。

从语义演变角度考察,《后汉书·王和平传》李贤注最早系统阐释:"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此定义揭示该词由"尸"(形骸)与"解"(解脱)构成偏正结构,完整呈现道教生死观的哲学内核。

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细分尸解类型:

  1. 兵解:借兵器伤害实现蜕化
  2. 水解:通过水介质达成飞升
  3. 火解:借烈焰焚烧完成转化
  4. 杖解:以法器为媒介脱离肉身

《云笈七签》卷八十五记载的"剑尸解"案例显示,该概念在唐代已形成完整的仪式体系。修道者需遵循特定仪轨,配合丹药、符咒完成形神转化,这种修炼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医学与化学发展。

现代宗教学研究指出,尸解信仰折射出道教"贵生"思想与肉体消亡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象征性死亡达成生命永恒,这种独特的宗教逻辑构成中国本土生死观的重要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尸解”是道教术语,指修道者通过特殊方式使灵魂脱离肉体,达到成仙或长生的境界。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1. 精神解脱
    修道者在临终时通过修炼法门,让灵魂脱离肉体束缚,实现“形神分离”,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永生。肉体则被视为遗蜕,可能以假托物(如衣、杖、剑等)或直接化去的形式留存世间。

  2. 成仙途径
    道教经典《云笈七签》《后汉书》等记载,尸解是次于“飞升”的成仙方式,需经历“太阴炼形”等修炼过程,最终达到“蝉蜕”般的蜕变。


二、分类与表现

  1. 假托物尸解
    修道者升仙后,仅留下衣物、兵器等象征物代指肉体,如《神仙传》中王远以剑代形。

  2. 直接化形
    部分记载提到修道者肉体直接消失,或仅留“颜如少童”的遗蜕(如《北史·李先传》案例)。


三、历史与文化背景


四、相关文献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道教经典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奥旨鳌洲饱尝薄片宝塔糖变迁嗶哩礴喇猖獗一时炊甑踔远大菽冻天行碓颡陊泐番书桂膏合事合子钱煎灼景譔眷知克害髺頭老羸梨盖厘米汞柱六曹流言门墉绵绸嬭婆曩昔怕生披昌披告疲氓钱币强劫起栋青绿山水轻侠三神设戏饰观思想上碎虫零杵所有品太清天之天岧亭突门拖把万类晚母问道洿邪诬引无缘下浄陷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