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俸禄和所得的赏赐。《新唐书·食货志五》:“京司及州县皆有公廨田,供公私之费。其后以用度不足,京官有俸赐而已。”
“俸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指古代官员从朝廷获得的俸禄(固定薪资)和额外赏赐(如财物、土地、封号等),用于表彰功绩或维持官员生活。
古代制度
官员的俸禄由朝廷统一发放,除基本工资外,还可能因功绩、节庆等获得额外赏赐。例如《新唐书》记载:“京官有俸赐而已”,说明唐代曾因财政问题仅保留俸赐作为官员收入。
现代引申
现代语境中可比喻个人因出色表现获得的丰厚奖励,如“他因业绩突出,获得公司俸赐”。
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食货志五》,描述唐代官员收入结构的变化,强调俸赐在财政紧缩时期的地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员收入体系,可参考《新唐书》或相关历史文献。
俸赐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国家或上级机关给予下级官员的薪水、福利、奖励等待遇。
俸赐的部首是人字旁(亻)和贝字旁(贝),总共有12个笔画。
俸赐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封建社会中,君主会给予官员俸禄和赐予封号,作为对他们忠诚和贡献的回报。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常常用来描述政府给予公务员、军人等工作人员的薪水和福利。
繁体字“俸赐”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有所变化。俸赐在古代的写法为“酆賜”,其中“酆”表示官员的薪资,“賜”表示君主的赐予。
1. 国家发放的俸赐是公务员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2. 在春节期间,政府会给一些困难群众发放慰问金作为俸赐。
3. 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公务员,从此享受到了丰厚的俸赐。
1. 俸禄:指官员通过职位获得的薪水和利益。
2. 赋予:表示授予某人特权、权力或礼物。
3. 薪酬:表示给予工作人员的薪水和报酬。
1. 工资:指个人劳动所得的报酬。
2. 薪水:指单位向员工发放的报酬。
3. 报酬:表示对工作或劳动所得到的报答。
1. 捐赠:表示自愿地将财物给予他人。
2. 捐款:指自愿向某个公益组织或团体提供金钱帮助。
3. 捐助:表示为某个目的提供帮助或支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