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币的意思、斥币的详细解释
斥币的解释
官库中多馀不用待售之物。《周礼·天官·大宰》“九曰弊餘之赋” 汉 郑玄 注:“弊餘,谓占卖国中之斥币。” 贾公彦 疏:“斥币谓此物不入大府,指斥而卖之,故名斥币。” 孙诒让 正义:“谓国中之斥币不用者,隐度其直,受而卖之也……币餘之币,非币帛也。用之不尽则有餘,凡物皆然,不独币帛而已。”
词语分解
- 斥的解释 斥 ì 责备:斥责。怒斥。驳斥。训斥。 指,指出:斥谬(指出错误)。 使退去,使离开:斥退。 开拓:开地斥境。 多,广:充斥。 侦察,伺望:斥候(旧时侦察敌情的士兵)。 盐碱地:斥卤。 古同“尺”,尺
- 币的解释 币 (幣) ì 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货币。外币。人民币。币值(货币的价值)。 笔画数:; 部首:巾;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斥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出处可综合多个文献解释如下:
词义解释
“斥币”指官库中多余、不再使用且待售的物资。这里的“币”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货币,而是泛指财物(如布帛、器物等)。
出处与考据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大宰》中“九曰弊馀之赋”的记载。汉代郑玄注释为“弊馀,谓占卖国中之斥币”,即国家将多余物资变卖以充实财政。唐代贾公彦进一步解释:“斥币谓此物不入大府,指斥而卖之”,说明这类物资不纳入国库,而是直接出售。清代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补充:“币馀之币,非币帛也。用之不尽则有馀,凡物皆然”,强调“币”在此泛指各类剩余物资。
字义拆分
- 斥:此处意为“指认、清点”,引申为“处理多余物品”。
- 币:古义为“财物”,包括布帛、器用等(与现代“货币”含义不同)。
总结
该词反映了古代财政管理中物资流转的机制,属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术语,现代已不常用。需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币”的具体指代范围。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斥币》是指拒绝支付或否决某种金钱交易的意思。这个词可以拆分为"斥"和"币"两个字。"斥"部由"斤"和"土"组成,表示排斥、拒绝的意思;"币"部是表示货币的意思。因此,"斥币"可以理解为拒绝支付货币。
关于这个词的来源,具体的历史渊源我不太清楚。但可以猜测,这个词可能起源于古代交易时的纠纷或拒绝支付的场景。
《斥币》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应该与简体字一样。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可能会有些许变化。但是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我没有深入了解,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关于例句,我也无法给出具体的例句,因为这个词比较具体和专业化,应用的场景较为特定。但是,你可以尝试构造一个例句,如:"他因不满服务质量拒绝向商家斥币。"
至于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我不知道有什么与之相关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