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讽辞的意思、讽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讽辞的解释

讽喻之辞。《后汉书·谢弼传赞》:“ 邓 不明辟, 梁 不损陵。慊慊 欒 杜 讽辞以兴。” 刘半农 《诗人的修养》:“故观察愈多,所知愈富,则做诗时愈能错综变化其情境,使读者睹此精微高妙之讽辞,心悦诚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讽辞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历史用法两方面解析。从构词法看,“讽”指用含蓄言语劝谏或暗含批评,《说文解字》释为“诵也”,《周礼·春官》注疏记载“倍文曰讽”,强调通过诵读文辞传递深意;“辞”在《尔雅·释诂》中解作“言辞也”,特指经过修饰的语言表达。二字组合后,“讽辞”可理解为通过婉转文辞进行劝诫或批评的表达方式,常见于古代政论与文学作品。

该词在《文心雕龙·书记》中体现为“讽者,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的创作理念,与“风谏”概念相通。唐代孔颖达注疏《毛诗正义》时,特别强调“主文而谲谏”的讽辞运用原则,即用比兴手法实现委婉劝谏。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进一步将讽辞细分为“托物”“借古”“寄言”三种表现形式,体现其在传统文论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在具体使用层面,汉代贾谊《过秦论》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暗讽秦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借边防议题讽喻朝政懈怠,均属讽辞的典型应用。这种表达方式既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又能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规避政治风险,成为古代士大夫重要的言说策略。参考《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相关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讽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讽喻之辞,即通过含蓄或间接的言辞表达批评、劝告或警示。以下为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单字拆解

  1. 讽(fěng)

    • 本义为“用含蓄的话劝告或指责”,如“讥讽”“冷嘲热讽”;
    • 另一义为“背诵、诵读”,如“讽诵”。
  2. 辞(cí)

    • 指文词、语言表达形式,如“修辞”“辞令”;
    • 也可表示推托、告别等含义。

文学与历史用例


使用场景

讽辞常见于古典诗文、政论文章或文学评论中,通过婉转的语言传递深层含义,避免直接冲突。例如,古代臣子进谏时可能借讽辞表达对君主的规劝。


“讽辞”是汉语中兼具文学性与功能性的表达方式,融合了“讽”的含蓄性与“辞”的修饰性,适用于需要委婉传达意图的语境。如需进一步考证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及近现代文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柏亮父百隟拔类超群保扞悲怆本相毕露壁镜冰橇並緣擘纑不亦善夫不臧逞辩车什齿臷赤伏辞谢大便短墙敦敍改过从善干运弓长函轴桓伊三弄湖澥甲吏奸蠹脚家矜示局缩惧詟课子愧惭魁吾癞痢雷市量具礼忏貍头流匙梅大头菩提树起立趣利取扰塞井夷灶赏高罚下山腋神标胜概甚生深宅大院失喜殊趣束手松风耳甜点心仙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