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时并称的两种卓绝的技艺。指 南朝 陈 顾野王 所画古贤和 王褒 为它写的赞。《陈书·顾野王传》:“ 宣城王 为 扬州 刺史, 野王 及 琅邪 王褒 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 野王 又好丹青,善图写,王於东府起斋,乃令 野王 画古贤,命 王褒 书赞,时人称为二絶。”后亦以“二絶”为称颂别人二种绝艺之典。 宋 苏轼 《和孔密州五绝·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 希逸 ,春蚓秋蛇病 子云 。醉里自书醒自笑,如今二絶更逢君。”此指 孔宗翰 的诗和草书。
(2).同时并称的两位才行卓绝的人物。指 北齐 的 苏珍之 和 宋世轨 。《北齐书·循吏传·宋世轨》:“ 世轨 ,幼自严整。好法律,稍迁廷尉卿……时大理正 苏珍之 亦以平干知名。寺中为之语曰:‘决定嫌疑 苏珍之 。,视表及里 宋世轨 。’时人以为寺中二絶。”
"二绝"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两层释义:
一、指两种卓绝的技艺或造诣。典出《南史·张融传》:"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帝曰: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张融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后世遂以"二绝"形容两种相映成趣的绝技。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评价顾炎武"考据、义理二绝并臻"。
二、特指艺术创作中两种相辅相成的极致境界。明代书画理论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提出:"书画当以气韵为第一,骨法次之,二者兼备,乃称二绝。"该用法常见于传统艺术评论领域,如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题跋中即有"笔墨二绝,古今独步"的评语。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标注为书面语,常见于学术评论及艺术鉴赏领域。当代语言学家王宁在《汉字构形学导论》中指出,"二绝"属于数词+形容词构成的偏正复合词,其构词法可追溯至魏晋时期的四字格评价体系。
“二绝”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其解释及典故来源如下:
如需进一步考证原始文献,可参考《陈书》《北齐书》及苏轼诗作。
盎司按图索骥罢免办事大臣本头儿冰消雪释避之若浼不及之法城关城狐澄心堂纸错指单刀蛋丁箪瓢屡空调驱放虎遗患范缜冯生弹铗偾仆分文不名浮譌公海钩樴滚利寒瓜蚝田集安记丑言辩颈脰鲸鬣经实迥秀急水枯陨老佛门垛瞑眩内消拟人盘石宗裒撮佥解弃故揽新情品人牺桑黮省解实效输服水家庶桀嘶啭颂声它时通体颓索显暴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