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发烛的意思、发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发烛的解释

古代类似火柴的引火物。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发烛》:“ 杭 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鎔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平妖传》第三一回:“那妇人去篮儿内取出一片硫磺发烛,就在火上焠着,去泥蜡烛上从头点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发烛"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引火工具,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发烛"指古代用于引火的涂有硫磺的木片或松木条,功能类似现代火柴的前身。使用时通过与其他易燃物快速摩擦或接触火种(如火石火花)引燃,实现取火目的。其名称源自"发"(引发)与"烛"(照明)的组合,凸显其点火核心功能。

二、历史记载与演变

  1. 宋代起源

    最早明确记载见于陶谷《清异录》(约公元970年):

    "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

    此文献说明"发烛"在宋代已商品化,别称"引光奴""火寸",是民间重要的取火工具。

  2. 元代技术改进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1366年)载:

    "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

    元代工艺更精细,采用松木片并精准涂硫,且衍生新名称"焠儿",反映其普及性。

三、文化与社会意义

作为古代"火折子"的一种形态,"发烛"解决了便携取火的需求,尤其影响夜间照明、炊事及手工业。明代《天工开物》虽未直接记载"发烛",但详细描述了硫磺在火药、火器中的应用,侧面印证硫磺作为易燃物的技术基础 。


权威参考文献:

  1. 陶谷《清异录·器具》"火寸"条(国家图书馆古籍库扫描版)

    https://www.nlc.cn/dsb_zyyfw/gj/gjzyk/

  2.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五》"发烛"条(中华书局点校本)

    https://www.zhbc.com.cn/book/9787101131236

  3.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2014年)第五章"火的应用"

    https://www.zhbc.com.cn/book/9787101107033

网络扩展解释

“发烛”是古代一种引火工具,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一、基本含义

“发烛”指中国古代类似火柴的引火物,通常由松木片制成,顶端涂有硫黄,通过摩擦或接触火源引燃。其名称中的“发”意为引火,“烛”则与照明功能相关。

二、历史与制作

  1. 材质与工艺: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杭州人将松木削成薄片,涂硫黄于顶端,称为“发烛”或“焠儿”。
  2. 使用方法:需配合火石、火绒等工具,通过撞击产生火星点燃发烛,再用于引火或替代灯烛。

三、文献记载

四、延伸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补充了比喻义,形容“人或事物极其光亮、才华出众”,但此用法未见于古代文献,可能是现代引申义。

五、总结

“发烛”本质是古代引火工具,宋元时期广泛使用,后随火柴普及逐渐消失。其名称和工艺体现了古人对便捷取火技术的探索。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南村辍耕录》《平妖传》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谛白书笔体不胜枚举参劾昌都县阐综车马客吹管村样儿促生大锣刀勅钓船定调風聲幅轮辅檠稾草光芒骇栗汉皋佩麾城毁打恚駡监试浇淳散朴晋鼎鸠车竹马就列禨祥谲佹克践蜡烟立眉竖眼灵会令牌蘦星卖课麻麻雨命薄缘悭僻隘凭负签判签署琼楼棋枰却来散直尚尔食既四铺子着地素位天秋啼唱颓墉拖地胆妄施闲蹊仙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