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昭公 二十九年, 晋国 大夫 赵鞅 和 荀寅 把前执政 范宣子 所制的刑法刻铸在鼎上,公之于众。后遂以“晋鼎”指代国法。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臺衡需 晋 鼎,海宇佇回春。”
“晋鼎”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晋鼎”字面指晋国的鼎器。鼎在古代是重要的礼器,象征权力与地位。但该词更常用于引申义,与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相关。
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晋国大夫赵鞅、荀寅将范宣子制定的刑法刻铸于鼎上,首次公开成文法。这一事件被称为“铸刑鼎”,使“晋鼎”成为国法的代称。清代陈梦雷在《赠臬宪于公》诗中“臺衡需晋鼎”即用此典,喻指国家需要法律治理。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例如:
注:不同文献对“晋鼎”的侧重略有差异,部分强调鼎的象征意义,但主流解释以“国法”为核心。
晋鼎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为晋代的鼎器。
晋鼎的拆分部首为口和鼎,其中“口”部为边旁,表示与口有关的意义;“鼎”部为主体部分,表示与鼎器有关。
晋鼎的总笔画数为12,其中“晋”字的笔画数为9,而“鼎”字的笔画数为3。
晋鼎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晋代时期。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他们非常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并且晋代的鼎器制作工艺也十分出色。因此,“晋鼎”一词常被用来形容晋代的鼎器。
晋鼎的繁体字为「晉鼎」。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晋鼎这个词语的古代写法为「晉釀」,其中「釀」是指鼎器中的酿酒用具。
1. 这座博物馆收藏了很多晋代的文物,其中包括数座珍贵的晋鼎。 (这句话表达了博物馆收藏了很多晋代的鼎器。)
2. 学生们在历史课上学习晋代的文化,了解了晋鼎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 (这句话说明学生们通过学习晋代文化,了解了晋鼎的历史地位。)
晋代文化、晋代鼎器、晋代艺术
晋代饰器、晋代铜鼎
其他时期的饰器、其他时期的铜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