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稿。初步写出的文稿。《后汉书·南匈奴传》:“今立稾草并上,曰:‘单于不忘 汉 恩,追念先祖旧约,欲修和亲,以辅身安国,计议甚高,为单于嘉之。’”《明史·杨慎传》:“﹝ 杨慎 ﹞预修《武宗实録》,事必直书。总裁 蒋冕 、 费宏 尽付稾草,俾削定。”
稾草
一、基本释义
“稾草”指收割后未经精细处理的农作物茎秆,特指稻、麦等谷类作物脱粒后剩余的干枯茎叶。在传统农业中,稾草常用于牲畜饲料、燃料或肥料制作。《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禾秆;秸秆”,强调其作为农业废弃物的原始状态。
二、字源与构成
本义为禾秆,后引申为草稿、文稿(因古代以禾秆为书写材料)。《说文解字》注:“稾,秆也。从禾,高声。”
泛指草本植物,此处强调植物的干枯状态。
二字组合后,“稾草”特指干燥的作物茎秆,属偏正结构复合词。
三、相关用法与延伸
稾草是传统农耕的重要资源,如《齐民要术》记载“稾草积垛,以备冬饲”,说明其作为牲畜越冬饲料的用途。
在环保领域,稾草可通过发酵制成有机肥或生物质燃料,体现资源循环利用价值(参考《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四、权威文献参考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及农业文献,未引用网页来源时以实体出版物为准。
“稾草”可能为“虉草”的笔误或同音混淆。以下为“虉草”的详细解释:
一、植物学特征 虉草(学名:Phalaris arundinacea L.)是禾本科蒻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根状茎,茎秆粗壮,高度可达60~150厘米。叶片宽5~15毫米,灰绿色;圆锥花序紧密,长8~15厘米,小穗含3小花,其中下方2枚退化为不育外稃,顶生小花为两性。
二、分布与生境 主要分布于中国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生长于海拔75~3200米的林下、潮湿草地或水湿处,花果期为6~8月。
三、药用价值 虉草全草可入药,功效包括:
四、别名与归类 别称“草芦”“马羊草”,在《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中归类为禾本科药用植物,性味苦、辛、平。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生态应用或具体药理机制,可参考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哀牢傲骨嶙嶙熬困拔丛宝苗崩症砭剂边角变羽伯讨虫穿蚁蚀楮衲大根脚逮行大谬不然胆憷帆脚蜚遯沸闹风兴云蒸革出教门公是公非鬼捣桂栋过从过防国力汉区黄韲环瑱会议室获隽公车积安晶体管箕颍醵分廓大廉锷良榦隶体六御龙舫么道美眷孟郊母难之日轻羽神骏神兴摄心释神释滞手脚思前想后田翁野老提梁威严五动物至则反邪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