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法帖的意思、法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法帖的解释

名家书法的范本。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上》:“ 太宗皇帝 时,尝遣使购募前贤真蹟,集为法帖十卷,鏤板而藏之。” 明 张居正 《拟日讲仪注疏》:“或看字体法帖,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少。”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二王帖》:乃 南宋 丹阳 许开 所刻,世不多见,所传皆 吴江 重刻本也。前有 右军 、 大令 像,取诸法帖中二 王 书,鉤摹上石,而逐帖释文於后。”

寺庙主持所出的文书、信函。《水浒传》第六回:“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水浒传》第六回:“次早, 清长老 陞法座,押了法帖,委 智深 管菜园。”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法帖”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与书法艺术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法帖指书法或绘画领域中技艺高超、可作为范本的作品。它既可以是古代书法家的真迹,也可以是后人通过拓印、镌刻等方式复制的临摹本,如《淳化阁帖》便是宋代官方编纂的著名刻帖。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
    法帖概念可追溯至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提及南朝梁代可能有误,王羲之实际活跃于东晋时期)。
  2. 刻帖发展:
    宋代起,法帖多指将名家墨迹刻于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册的范本,如《淳化阁帖》是历史上首部系统性刻帖。

三、用途与特点

四、权威性补充

需注意,法帖的权威性与其版本密切相关。例如宋代官方刻帖因严格筛选原作,被视为“法书”标准;而民间私刻法帖可能存在摹刻失真问题。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法帖(如《淳化阁帖》内容),可查阅书法专业文献或博物馆藏本。

网络扩展解释二

《法帖》的意思

《法帖》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法”字表示规则、法则,也指经验、方法。而“帖”字意为抄写、模仿、跟随,也指从事书法的研习。

拆分部首和笔画

《法帖》的第一个字“法”,它的部首是“水”,共有8个笔画。而第二个字“帖”的部首是“巾”,共有10个笔画。

来源

《法帖》这个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在古代,师徒制度非常重要,为了学习书法,学生会跟随老师的作品,通过抄写来学习融合老师的技法与风格。

繁体

在繁体中文中,《法帖》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一致,即「法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字体中,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字形会有一些差异和变化。然而,《法帖》这个词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并无不同。

例句

1. 他一直坚持每天临摹字帖,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2. 学习书法需要不断地练习,精心选择好的法帖对进步有很大帮助。

组词

1. 临帖:指模仿、抄写他人的书法作品。

2. 楷书:指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具有规范、端庄的特点。

3. 草书:指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具有潇洒、随意的特点。

近义词

1. 字帖:指供学习书法抄写的字样的书。

2. 书法篆刻:指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和篆刻技艺。

反义词

1. 解帖:指解读、理解他人书法作品的方法。

2. 乱帖:指没有规律、潦草抄写的字迹。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