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犯尾的意思、犯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犯尾的解释

谓作诗犯上尾病。具体指格律诗中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犯同声调之病。此系 南朝 梁 沉约 提出的作诗八病之一。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八病严於 沉约 。八病谓平头、犯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参见“ 上尾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犯尾”属于汉语方言词汇,主要通行于闽南语地区。根据《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收录,该词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词义解释

  1. 字面结构:由“犯”(冒犯)与“尾”(末端)组合而成,原指触碰事物末端,引申为介入他人事务的收尾阶段。
  2. 引申义项:在人际交往中特指“强行插手他人未完成的事宜”,含干涉、越界之意。例如:“伊硬欲来犯尾阮的计划”(他硬要插手我们计划的收尾工作)。

二、语用特征 该词常见于口语表达,带有负面评价色彩,多用于批评他人不恰当的介入行为。《闽南方言大词典》指出其语用场景多集中于家庭事务协调或商业合作领域,反映闽南文化中对事务阶段边界感的重视。

三、词源考证 据《厦门方言辞典》记载,“犯尾”可追溯至明清时期闽南商贸文书,原指货船装卸时违规触碰船尾标志的行为,19世纪后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用语。

网络扩展解释

“犯尾”是一个诗学术语,主要源于南朝梁代沈约提出的“诗歌八病”理论,特指格律诗创作中应避免的一种声律缺陷。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犯尾”指格律诗中相邻两句的尾字(即最后一个字)声调相同。例如,若上句尾字为平声,下句尾字也需避免同为平声,否则构成“犯尾”。这是对诗歌音韵和谐的严格要求。

2. 历史背景
沈约在《四声谱》中提出“八病”理论,包括平头、上尾(即犯尾)、蜂腰、鹤膝等,旨在规范诗歌声律,为唐代格律诗的形成奠定基础。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明确将“犯尾”列为八病之一。

3. 实际应用与影响
违反“犯尾”规则的诗句被认为音韵呆板,缺乏抑扬顿挫之美。例如,五言诗中若首联对句与次联出句的尾字同声调,则属典型犯尾。这一规则促使诗人更注重字词声调的搭配。

4. 其他含义辨析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犯尾”可引申为“犯错误”,但此用法较罕见,且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在学术或文学语境中优先采用诗学术语的定义。

参考资料:以上内容综合自沈约的诗歌理论、宋代诗话及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屯邦图别史不轨不物尘邈茨檐慈宥存赐怛然飞舃福德干略各半歌女供呈孤鸾照镜好去洪谟厚笃笃滑不溜华阴市猾子奸雄空首布寇乱口言窟薮老大人牢落陆离梁苑雪黎布洌洌路堤箓练落水狗梅家鸡闷弓儿明誉莫然墓工穆行澎汃迁次前七子情致任令宂龊睿圣入声朔参官四书五经松狗踏索突目唾弃险德享尝相埒详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