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书五经的意思、四书五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书五经的解释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典籍,是古代科举考试与学术研究的基础文献体系。以下从典籍构成、历史流变、思想内涵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典籍构成与作者溯源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由南宋朱熹编定并作注。其中《大学》《中庸》原属《礼记》篇目,《论语》记录孔子言行,《孟子》收录孟子思想,四部著作共同构成理学体系框架(参考《朱子语类》卷十四)。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先秦经典。《诗经》为周代诗歌总集,《尚书》载上古政事文献,《礼记》集礼仪制度,《周易》涵哲学占卜,《春秋》系编年史书(参考《汉书·艺文志》经部考述)。

二、历史地位与学术流变 汉代立五经博士开启经学传统,唐代孔颖达编《五经正义》统一注疏。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后,四书地位超越五经,成为元明清科举必考书目(参考《宋史·选举志》)。清乾嘉学派通过考据方法对经籍进行系统整理,形成《十三经注疏》集解体系。

三、思想体系与文化价值 典籍蕴含"仁政""中庸""修身"等核心观念,如《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的教育体系,《周易》建立阴阳辩证思维模型。这些经典不仅是古代社会伦理规范,更塑造了东亚文化圈的价值取向(参考《中国哲学简史》第三章)。

当代学术界通过出土文献研究,如郭店楚简、清华简等新材料,持续深化对早期儒学演变的认识。教育部将《论语》《孟子》列入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印证着经典文本的现代传承价值(参考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著录)。

网络扩展解释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核心典籍,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哲学、政治等领域的重要思想。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四书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由南宋朱熹编定并作注:

  1.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语录体为主,涉及修身、治国、教育等思想。
  2. 《孟子》:阐述孟子“性善论”“仁政”等主张,强调民本思想。
  3. 《大学》:原为《礼记》篇章,提出“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等),强调修身为治国之本。
  4. 《中庸》:同为《礼记》篇章,主张“中庸之道”,探讨道德修养与天人关系。

二、五经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典籍,汉代被确立为儒家经典:

  1.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反映周代社会风貌。
  2. 《尚书》: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记载尧舜至春秋时期的政治事件与典章制度。
  3. 《礼记》:阐释礼仪制度与社会规范,包含《大学》《中庸》原始篇章。
  4. 《周易》:包含哲学与占卜内容,以阴阳八卦推演宇宙规律。
  5. 《春秋》:鲁国编年史,文字简略,常与《左传》等注解合刊。

三、整体意义

四书五经系统构建了儒家思想体系,成为古代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影响东亚文化圈两千余年。其核心理念如“仁”“礼”“中庸”等,至今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自权威典籍定义及历史文献解析,完整信息可参考《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卜世残梦程老串掇出九楚三户单鲜道德教育盗取凋缺迭迭地方税冻青发痒分贫振穷焚焮钢骨栝蒌还轴韩欧闳侈不经花镜蝴蝶香恢肆护田林景望谨审浸潭掘穴炕席阃外莱比锡龙争虎战绿葱葱买卦卖笑追欢洽悦青竹茕孑辱没山笼山铭少蓬生处石铭识艺受热爽号输电算帒糖醋炭炉铁局体贰停杯涕泗横流通直晚婆握炭流汤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