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踏索的意思、踏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踏索的解释

走索。杂技的一种,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又称踏绳。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宵》:“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餘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壬·张三店女子》:“我家本微薄,亦曾去从路岐为踏索之技,所以习熟。”《文献通考·乐二十》:“絙戏, 汉 世以大丝绳繫两柱头閒,相去数丈,两倡对舞,行於绳上,对面道逢,肩相切而不倾。 张衡 所谓‘跳丸劒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是也。 梁 三朝伎谓之高絙,或曰戏绳,今谓之踏索焉。” 许地山 《女儿心》:“她学会些江湖伎俩,如半截美人、高跷、踏索、过天桥等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踏索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 杂技表演形式(名词)

    指中国传统杂技中的“走索”或“走钢丝”表演。表演者赤足或穿软底鞋,在悬空的绳索上行走、跳跃或进行各种高难度动作,以展现平衡技巧与胆识。该技艺历史悠久,汉代百戏中已有类似记载,是古代“百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源于表演时双足需直接接触并踩踏绳索的动作特征。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107页“踏索”词条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汉语大词典》数据库(需订阅访问)。

    《辞源》(第三版)第4册,第2921页“踏索”条释为“即走索。杂技名”(商务印书馆,2015年)。

  2. 踩踏绳索的动作(动词短语)

    从字面构成看,“踏”意为用脚踩,“索”指绳索。因此“踏索”可直译为“脚踏绳索”这一具体行为,是上述杂技表演的核心动作描述。此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常作为动词性短语出现。

    来源参考:

    汉代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李善注:“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壹头上,交相度,所谓舞緪者也。”虽未直接用“踏索”,但描述了走索场景。见《文选》卷二(中华书局影印本)。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岁时杂戏》:“元宵杂戏,剪彩为灯……博戏则骑竹马、扑蝴蝶、跳白索、藏蒙儿、舞龙灯、打花棍、翻筋斗、踏高跷、放爆竹、打秋千、千钟醉、打十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其中“跳白索”即跳绳,“踏索”技艺与之类似,属民间游艺。见《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重排本)。

现代引申与文化关联

“踏索”作为传统技艺,体现了中国古代艺人高超的身体控制力与冒险精神。其意象常被引申比喻为“在危险或艰难处境中保持平衡”“行走于险境”,具有文化象征意义。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对古代民俗或杂技史的描述中,其核心含义仍紧密关联杂技表演。

网络扩展解释

“踏索”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根据语境判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杂技表演(主要含义)

  1. 定义
    指一种传统杂技,演员在悬空的绳索或钢丝上行走、跳跃,并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又称“踏绳”“走索”。

  2. 历史背景

    • 宋代已流行,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元宵节有“踏索”表演;
    • 清代文献《夷坚三志》提到艺人以此为生。
  3. 表演形式
    演员需平衡于绳索,结合舞蹈、倒立等技巧,常见于古代节庆和民间戏班。

二、引申含义(较少见)

个别非权威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小心翼翼地探索”,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延伸或误用,需结合上下文谨慎使用。

三、相关词汇

建议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或历史文献(如《东京梦华录》)以获取更精准的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卑躬别乘伯牙澄瀛黜典出口伤人樗蒱凤凰城风萍浪迹忿争负橐栝蒌孤臣孽子害渴好约合德毁宗夷族甲错鲛瞂缴照吉占谲悍垦荒蜡纸厘定灵鬼淩晷领诺柳拐子刘卢卖剑蛮鞾木梗披决穷桑趋歡撒旖旎商序慎德蚀毁霜户说谏死产丝绸之路碎璧俗目琐闻遝集糖梨贪饮梼树桃源人天策同一律驼铃唾面自乾外言香馥宵漏宵宿